0460反唐联盟

唐国出兵中原势如破竹,自然也引起了周边国家的震动。

百济王扶余句惊的面如土色,连忙把心腹沙艾找过来,道:“沙佐平,唐国出兵中原的事情你已经知道了吧?”

沙艾面色沉重,道:“臣也是刚刚得到消息,正准备找大王禀报。”

扶余句道:“有何想法?”

沙艾道:“强,强大的让人生不起抵抗之心。若唐国早早就把此等利器拿出,恐怕我百济……”

后面的话他没说出来,但扶余句完全明白他的意思。

“是啊,唐国实在太会隐忍了,所有人都忽略了他的存在,对他几无防备。若天下人提前知道火器存在……”

沙艾摇摇头道:“就算天下人提前知道也没用,在这种利器面前任何的抵抗都只是徒增伤亡罢了。”

扶余句表情异常难看,道:“我百济该何去何从,沙佐平可有高见?”

沙艾严肃的道:“高见没有,然我百济向来尊中原大国为宗主国,大王不妨效法先王。”

扶余句无奈的道:“也只能如此了,这或许是我们当前唯一的出路。我准备派你前往中原求见唐皇,不知你可愿代我一行?”

沙艾苦笑不已,你都这样说了我能拒绝吗:“臣遵命。”

……

高句丽,小兽林王高丘夫得知燕国被灭丝毫没有大仇得报的快感,相反他忧心忡忡。

他们和燕国的仇怨过去太久了,且早在他爹故国原王在位时期就已经和解,双方还是盟友关系。

当然,高句丽是藩属,燕国是宗主国。

而他们和唐国的仇近在眼前。

他爹故国原王就是被唐国用某种奇怪的方法给害死的,同时被杀死的还有大量高句丽的权贵。

虽然这些权贵的死亡削弱了贵族力量,为他的执政后平了掣肘,但他一点都不感激唐国。

家仇国恨,让他对唐国充满了愤恨。

最关键的还是这些年他一直在宣扬和百济的仇恨,连带着把唐国也一起视为敌对目标,以此来激励全国百姓。

这要是突然向唐国称臣纳贡,会不会打击到军心民意。

他把自己的顾虑告诉臣下,得到的结果是他想多了。

高句丽祖上哪次不是被人家打败然后给人家当儿子的?从上到下早就习惯了,根本就不会有人说啥。

这个结果让他又气又无奈,就这样吧,等中原稳定下来就送降表。

……

新罗之前一直处在部落联盟阶段,前几年金奈勿成为盟主并自立为王,建立了正式的君主制国家。

但下面的部落首领并不认可他的身份,国内始终处于动乱状态。唐国入主中原的事情他也听说了,但也只是看看。

至少在压服国内的反对派之前,他连当藩属的资格都没有。而且中原还没有真正的平定,就算是想认爹也不急于一时,所以他选择了观望。

辽东和他做同样选择的势力很多,认爹这种事情完全不用急。等中原分出胜负了,谁强就认谁。

提前认爹,万一他失败了那不就尴尬了吗。

……

反应最强烈的当属秦国,八万大军出关中和燕国一起围猎桓温,结果全军覆没只有王猛带着一队亲卫逃了回来。

不能说是逃回来,准确点说是被人家放回来的。

一时间朝野震动,然后弹劾王猛的折子如雪花一般飞向宫中。

没有人相信他的话,什么唐国拥有火器可以杀人于数里之外,攻城略地无有不克。

什么桓温、慕容垂加上秦国五万人,共计四十万大军不战而降,燕国一个月都没撑住就灭了。

编瞎话都不会,真当他们是傻子吗?谁信了谁才是傻子。

然后没多久他们就发现自己真成了傻子,一切都是真的,唐国一位叫李忠的大将率领五万大军驻扎在秦燕边境虎视眈眈。

有秦国大将不服试图发起进攻,然后就用实际验证了王猛的话的真实性。

秦国上下都慌了。

再也没有人弹劾王猛,都纷纷上奏让他们赶紧想办法。

而秦国皇宫内,苻坚看完王猛带回来的书籍,忍不住击案叫好:“唐皇真乃古往今来第一圣人也,恨不能与之畅谈。”

王猛很了解他的性格,听到这句话就知道他不会投降,但还是劝说道:“陛下,唐国兵峰之盛亘古未有,与之对抗我们没有一丝胜算。”

苻坚叹道:“我又何尝不知,然秦国非我一人只秦国。宗室中有许多人对我口服心不负,若我敢向唐国低头恐怕国内马上就四分五裂。”

“且秦国乃我苻氏先祖披荆斩棘所创,岂能轻易与人。王相与我不同,若要离去我必不会阻拦。”

王猛起身郑重的鞠躬,坚定的道:“臣深受皇恩惟有以死相报,若有二心必死无葬身之地。”

苻坚大受感动,道:“王相公何必发此毒誓,我岂能不信你。”

君臣统一的思想之后再次谈起如何应对唐国之事,王猛说道:“唐国有火器,任何关隘坚城都无用武之地,据关而守是为下下策。”

“若想和他们一战,唯有设伏快速冲入敌阵与其缠斗……若能夺得一些火器甚至找到制作方法,就有了抗衡他的资本。”

苻坚没有见过火器不知道这种方法行不行,但他相信王猛,就顺着他的思路去制定方法。

什么诱敌深入、什么挖坑道、什么山林埋伏,或者以骑兵突袭等等,各种办法都想了个遍。

经过仔细斟酌,筛选出了诱敌深入以及骑兵突袭两种最具备可行性的方法,然后就是挑选设伏的地点等等。

战术确定好之后,王猛心情好转了不少,说道:“唐国灭燕又招降了桓温二十万大军,实力远在我秦国之上,仅靠我们一国很难与之抗衡。”

“最好能和凉国、代国结盟,集三国之力方有一线希望……如果可能还可以和晋国结盟……”

苻坚道:“好,我这就派人去联络诸国,共抗唐国。”

然而还没等他们行动就有新的消息传来,晋国都城建康被攻克,太后、皇帝以及王公大臣被一网打尽。

这也意味着他们又失去了一个盟友,苻坚和王猛加快了行动步伐,必须要在唐国彻底拿下晋国之前完成结盟打造防线。

然而结盟的事情还没开始就遭到了挫折,凉国国主张天锡根本就不相信他们,甚至嘲讽他们连骗人都不会云云。

而代国那边也同样没有给他们好脸色,这很正常,就在一年前秦国才吞并了代国大片领土,两家仇深似海怎么可能结盟。

面对这种情况苻坚、王猛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济于事。

不过还好,事情很快就出现了转机。

先是唐国灭燕又灭晋的消息传出,张天锡终于相信了他们的话,有了结盟的打算。

没多久唐国推行新政和土改,并大肆杀戮士族豪强大户,彻底把前凉的一众王公贵族给吓住了。

结盟,必须要结盟。

就连代国那边就产生了动摇,在秦国许诺了诸多好处之后也同意了结盟。

在唐国进行灭晋之战的时候,北方的秦凉代三国组建了抗唐联盟。

唐国的密探可不只是燕晋两国有,十几年的发展几乎任何一个大势力都有他们的人,秦凉代三国自然也不例外。

他们结盟的消息第一时间就被密探送到了文易手上。

当时文易正在接见归降的桓豁、谢安等人,见到情报后失望的道:“苻坚还是选择了我最不希望看到的那条路啊。”

刘猛道:“陛下得天下乃天意也,苻氏不尊天意乃取死之道。”

文易眉头微皱道:“你这是和谁学的歪理邪说,这个世界哪有什么天意?若天真有意那也只能是人意。”

“天心即民心,天意即民意。我们得天下顺应的乃是民心民意,而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天。”

这话简直就是大逆不道,然而他是皇帝说出来没有人敢反对,周围一圈人都默默低下头不知道再想什么。

刘猛羞愧的道:“是,臣下最近读古书有些多,无意中受到侵扰以至于有此不当之言,请陛下治罪。”

文易道:“这人心就像是明镜一般,必须勤拂拭才行,否则必被尘土遮掩。传令下去,全军在训练作战之余一定要加强思想学习。”

“尤其是行政官吏,最容易被腐蚀必须加强学习。我会让吏部、御史台和卫尉司展开明察暗访,若发现有人腐化必严惩不贷。”

“再传令东宁,加紧印刷基础教材,要让每一家每一户都至少有一套基础读物,免费发放到每一家。”

“再从国内抽调识字的年轻人担任教师,每个村都必须有一所小学,开展全民扫盲。”

肖柏山起身道:“是。”

谢安等人都忍不住动容,虽然他们不知道所谓的基础读物是什么东西,但即便是每一户一本也不是个小数目啊。

虽然现在有了造纸术和印刷术,书籍的价格确实便宜了许多,但也只是相对于手抄书而言,实际上价格也低不到哪去。

首先纸张的造价就不低,其次印刷术也是纯手工印刷成本也不低,再加上世家贵族对知识的垄断。

总之读书从来都和穷人没有关系。

如果放在三年前,文易也不敢保证能在整个天下推行文教,书籍的成本就扛不住。

然而随着蒸汽机的研究日益深入,实用化的机器出现,粉碎机之类的东西已经很常见了,能轻易的把造纸的材料打碎。

而温度计的诞生,也让烘干房有了标准化保障,晾晒纸张也变成了人工烘干,效率提升了几百倍。

南洋那边是热带亚热带气候,雨林众多,造纸的原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种种技术的革新让唐国的纸张造价真正的压低到了白菜价。

印刷术也不例外,早在十年前就已经在研究水力印刷技术了。虽然设备还很原始印刷质量也不如人工,但也勉强脱离了手工进入机械印刷阶段。

关键是机器印刷效率更快,每天都是数千套书籍。

至于在古代能不能造出这种机械化设备,根本就不用怀疑。中国史书上记载最早的机械诞生于东汉,借用水力运行。

汉文帝霸陵出土的齿轮虽然不知道是用在哪种机械上面的,但也有力的证明了早在汉初就已经有了相应的机械装置。

再加上王莽时期的青铜卡尺等等设备……只能说千万别把古人想的太蠢。

从生理结构上来说,两千年前的古人和现代人没有任何区别,智商也没有任何差距,缺少的只是两千年的经历和见识。

把一个古人放在二十一世纪,接受现代化教育,那他就是一个现代人。

把一个现代人放在古代,接受古代教育,那他就是一个古代人。

言归正传。

训斥过刘猛,又接连下达了几条指令后,文易才说回正题:“传令给李忠,秦国那边先不用管,守好关隘别让他们出来就行,等我们灭了晋国再西进。”

“是。”

“还有转化投降将士的工作也要加快了,六月份我要见到二十万合格的转化士兵。再从新征服土地征募二十万人,有了这四十万新兵加入足够横扫天下。”

肖柏山道:“陛下,再招募四十万人,我国军队就超过百万规模,是否太多了?且火器数量也不够。”

文易知道他是什么意思,提醒自己提防新招募的军队,不要让他们接触火器。对于这一点他也不反对,直接说道:

“火器乃国之依仗,岂能随便予人。新招募的军队依然使用冷兵器,主要负责卫戍地方,攻城略地就交给火器军。”

“但也不能完全杜绝新军接触火器,这样会冷了人心。从中选出五万思想可靠的将士,授予他们火器。”

“枢密院建立一套完整的选拔标准,日后凡是通过考核者皆可成为火器军。通不过考核的,就去地方当卫戍军吧。”

倒真不是文易小气多疑什么的,而是枪炮的生产速度真的很慢。唐国能组建四十万火器军,那是近十年积累的结果。

新招募的这五万火器军的兵器,一部分是刚生产出来的,还有一部分依然在生产线上。

不过在座的降臣降将都没有一点意见,反而觉得这才是正常的,甚至还觉得文易有点过于大度了。

火器这种东西怎么可能轻易给没有通过考核的人接触呢,至少也要等天下平定,经过一定学习改造之后方可。

但文易肯重用新军,也让他们安心不少。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