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想不到的事

“去去。”秀姑从沉思中惊醒。她几个月没有见到大女儿建国,马上能见到,心情更是无比的激动。

晚饭后,秀姑坐上自行车的后座,正准备叫杨大牛骑车向小纪区里出发。

“你俩等一下。”周妈妈抱着小根弟,从里屋出来叫住他俩,一手提着一个布袋子。

她把布袋子递到秀姑手中,“把这两瓶酒带着。”

秀姑很是不明白,“妈,带酒干吗?”

“带给你二哥。”周妈妈说道。

“妈,二哥平常也不喝酒,带去不是让他怪嘛。”秀姑说道。

“妈叫你带着就带着。”杨大牛有点生气了,“我的好媳妇,你要跟妈多学学,求人办事要学会尊重别人。”

“好好,我带着。谢谢妈,为我考虑这么周到。”秀姑心里虽不十分乐意,但没有忘了甜言蜜语,哄妈开心。

工夫不大,二十多分钟,杨大牛骑车载着秀姑来到了区里,在“杨记供销社”门口停下。

秀姑见杨大牛忙问道,“你要买东西吗?”

“几个月见不到女儿,进去为她买些吃的。”杨大牛解释道。“媳妇,你在这儿稍等一下,我马上就回来。”

他架好自行车,就一脚跨进“杨记供销社”。

不大一会儿,杨大牛就从供销社出来,为秀姑买了几只发夹与头绳,另还有三四个包裹,是用牛黄纸和油纸包着的。

秀姑是第一次来小纪区里,杨大牛对这里很熟悉,这不仅仅因为他是小纪区人,更是他作为杨村村干部的一员,常来区里开会,对区里的每条街道,甚至每个小巷子都熟悉。

小纪区在里下河地区也算个历史悠久的古镇,三国时期,陈登为广陵太守时,领兵在此驻扎,以前叫小纪镇,现如今叫小纪区。

周天奎作为区里的副区长,主管农业生产,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三间小平房。

这三间小平房,不是杨村的土坯房,而是实打实的红砖乌瓦的房子,农村俗称“大瓦房”。

秀姑随杨大牛七转八转的,终于来到周天奎的住处,开门的是他老婆张长芳。

张长芳见是他们二位,并没有什么惊喜,而且言语间有些冷漠,“你舅舅还没有回家,大概又到哪儿喝酒了。”

秀姑一头雾水,舅舅?喝酒?这两个关键词,无论如何与二哥周天奎都联系不上。

她以为杨大牛带着她摸错门了,可仔细瞧瞧眼前之人,确实是张长芳本人不错,不过打扮比以前时髦多了,长长的头发好像卷曲着,像是烫过一样。

秀姑提着两瓶酒刚要进屋,张长芳扔过两双拖鞋,“你们进屋前把鞋子换一下,你们舅舅现在爱干净了。”

“长…”她刚要喊长芳的名字,说一半缩了回去,“二嫂,你说的舅舅是谁呀?”

“你呀你呀,真不懂人情世故。”张长芳已泡好两杯茶水放在桌上,

“在我们杨村,结婚有小孩子后,都要改口,按孩子的叫法称呼对方的,比如我这个二嫂,就应称呼舅妈,你二哥就是舅舅。”

秀姑一时转不过弯来,愣在那儿。

还是杨大牛反应快,换好拖鞋,把手中的礼物很礼貌的交给张长芳,“舅妈,我俩来得急促,这点小礼物不成敬意。”

“你看,还是我家姑爷懂人心。”张长芳接过礼物,“姑爷,请喝茶,这是上等的毛峰,你品品。”

杨大牛端起一杯,递给秀姑,“快谢谢舅妈的热情。”

此时,秀姑觉得自己就像是张长芳的晚辈似的,可无论怎么告诫自己:入乡随俗,人乡随俗,可那“舅妈”两个字,无论如何也叫不出口。

杨大牛端起自己的那一杯,咪了两口,啧啧称赞道,“舅妈,这毛峰真的不错。我知道你喜欢毛峰,特地在那家专卖毛峰的供销社,给你捎些过来,打开瞧瞧,是不是真品?”

秀姑端着茶杯,听着杨大牛与张长芳热火朝天的聊着毛峰的话题,站也不是坐也不是,非常尴尬。

她四下张望着,终于瞧见一个小女孩,扎着两个羊角辫子,身穿着红色连衣裙,在小房里,端坐在凳子上,正在写字。

她想,她猜想,肯定是自己的女儿建国。

她放下茶杯,刚要进去,被正在说话的张长芳一把拦住,并招呼道,“建国,建国,快出来,看看谁来了?”

小建国出来了,很认生,几个月不见自己的爸爸妈妈,不认识他们。

秀姑张开手,刚要说“让妈妈抱抱你”,张长芳的话已早她一步说出来了。

“建国,快叫姑姑,姑姑与姑爷来看望我家小建国了。”

她又一次愣住了,泪水禁住地流了出来。

她蹲在地上,不敢抬起头,也不愿面对自己的女儿。

过了半晌,她俯着地面站起身来,没有说一句话,更没有与任何人打招呼,换上自己的鞋,走出二哥的大门,走出这个要求她喊张长芳“舅妈”的家。

秀姑好歹转出小巷,走到了小纪区的大街上。

她向身后望了望,又瞧了瞧,没有杨大牛的身影。

她心里明白得很,今晚与张长芳不辞而别,应该算是彻底得罪她了。

得罪张长芳,她秀姑倒不怕她什么,关键是女儿小建国在她家。下次去看女儿,就不太方便。

她心里真的很懊恼,悔不该当初不应该把女儿送给她压子。

她心里真想不通,在杨村时,张长芳是多么好的一个人,怎么到了区里就蜕变成有点六亲不认。

也许她张长芳觉得现在的自己高人一等,才逼着自家亲戚降低辈份称呼她。

你婆婆是我妈,你也是我的“什么舅妈”?

秀姑觉得张长芳真的很搞笑。二嫂就是二嫂,怎么可能成了舅妈。

不知不觉中,她已步行到供销社,就是刚才杨大牛买礼物的“杨记供销社”。

“杨记供销社”的大门还开着,柜台里的煤油灯也亮着,看样子还没有到打烊的时间。

这时,秀姑想起了周妈妈,她觉得应该为妈妈买点礼物回去,也算尽尽自己的孝心。

她一脚跨进供销社,当柜台里的妇女招呼她时。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个声音多少熟悉,竟是她妈妈的声音。

“不会的不会的。”秀姑一再否定自己,“我妈已去世六年,怎么还会活着?”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