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和答疑

看到有一些读者对中晚唐军事比较生僻,故根据中唐河东节度使下辖的管理衙军的都虞侯李荃写的《太白阴经》做几个注释。这不是单章,单纯注释说明一下。老家伙跳过,仅给不熟悉的读者看看。

一,什么是战锋?

经曰:统六军之众,将百万之师,而无选锋,浑而杂用,则智者无所施其谋,辨者无所施其说,勇者无所奋其敢…简单说就是,开战之前,要选一批特种兵出来,站在第一线。

这一批特种兵,谓之曰:锋。

分为几类。

有引五石之弓矢贯重札,戈矛剑戟便於利用,陆搏犀兕,水攫鼋鼍,佻身捕虏,搴旗摭鼓者,名曰:猛毅之士。这部分是货真价实的老杀材,花兵,什么兵器都玩得贼溜。力能开五石弓,披贯铁甲而格斗数人。一般都是打过几十仗而不死的人形高达。轻生死、智商高、有眼力见,都是以一当十的绝对猛人。哪怕打了败仗,也不会慌。书里的小王就属于这类。

有立乘奔马,左右超忽,踰越城堡,出入庐舍,而亡形迹者,名曰:矫捷之士。说直白点吧,就是单枪匹马在敌后活动,而你几乎很难抓住的飞檐走壁的侦察兵。

有往返三百里不及夕者,名曰:疾足之士。神行太保!一句话,善于奔跑,耐力好,马拉松战士。

有力负六百三十斤行五十步者,或二百四十斤者,名曰:巨力之士。这种武夫可以举着磨盘在你面前哈哈大笑,走团团转…

开战之前,为着取胜计,将帅就会想办法把这部分杀材选出来,集中成“战锋”,到一线站着。这种武夫,成百上千往那一站,新兵就会吓尿。昭宗讨李茂贞、王行瑜,岐、邠两镇选了部分战锋站在前头,禁军远远看到,直接一哄而散。

一般而言,这部分人要是崩了,或者士气衰落,那主帅就可以收拾大队准备跑路了。别想着补救了,没用。

二,什么是击槊。击槊到底是怎么击的?

仍然以河东衙军的军事风格作为例子。

一军12500人,以10兵为一火,合1250火;然后根据接战面积,划分战段——人守地一尺六寸。什么意思呢?你是一名武夫。面对即将到来的击槊,节度使的命令传到兵马使,兵马使下达到十将,十将挨个告知火长,火长再告诉你们几个大头兵。然后,你和你的同袍每个人会得到“一尺六寸”的防区。无法后退,无法转身,只能稳住阵脚,奋力向前。

再有——以三千七百五十人为奇兵,余八千七百五十人分为八阵。守地一千七百五十尺。意思是,除了你们这些被按在一线的三千多人,后方七千多人的大队就站在你们背后,轮番等待替补。然后你们这一军守地1750尺。这个宽度,就是你们这一军的底线。

同时,你们的大队七千多人也不是随便站队的,不是电视剧里的方阵。而是八阵。

“天阵居乾为天门。地阵居坤为地门。”

“风阵居巽为风门,云阵居坎为云门。”

“飞龙居震为飞龙门。虎翼居兑为虎翼门。”

“鸟翔居离为鸟翔门。蛇蟠居艮为蛇蟠门。”

“天地风云为四正。龙虎鸟蛇为四奇。乾坤巽坎为阖门。震兑离艮为开门。”

比较复杂,我简单点解释,就是会根据武夫的技能、士气、素质、胆量、兵种划分为若干小阵,授予旗帜。分为正兵阵、奇兵阵,通过留出来的通道相互接应、援助。为啥说晚唐武夫军事素养高?因为这是大伙公认的基本功。你连阵法都弄不好,大阵一触即溃,要伱这兵马使何用?

总结:打起来之后,阵列未崩溃前,双方就是在“一千七百五十尺”这個宽度上击槊,武夫们手持四五米的槊,互捅。往往是成百上千把铁槊在空中丛刺。非常残忍,非常血腥。画面大伙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是武夫,你体力不支了该怎么办?你的槊卡在了槊丛里,握不住了,该怎么办?如果你被对方拖出阵列,会是什么下场?捅成肉泥!

这是一万对一万的常规击槊。

如果是几万对几万——总宽度——“守地一万六千尺”起步,换算成李世民的脚步,得二千六百六十六步,余四尺,换算成里,得七里。那画面…

唐人的战斗技术很精细,但一线厮杀一般而言就是这样粗暴而直接。击槊,互捅!捅步兵,捅骑兵,捅翻一切。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那种白刃战,很少发生。分为三种情况,要不就是柏乡之战那种,双方都是精锐,阵列崩溃后,双方杀红了眼,谁也不肯后退,嗷嗷叫着互砍。主帅下令,武夫们也不走。要不就是一方兵败如山倒,另一方追杀溃兵。要不就是行军途中遭到猛烈进攻。

比如书里的渼陂泽,岐人压根没想到主角会带着骑卒半路绕道突袭,等收到斥候情报的时候,布阵已经来不及了。

再比如长春宫之战,三千同州军撤往大荔途中被主角中途阻击。他们反应快,完成了布阵。本章我写的比较细,那就是一场经典的骑兵围杀小规模步兵的战斗,跟剥橘子似的,骑兵围着你兜圈,不断用马槊找机会把人往出来拖。为什么这么做?因为马槊比步槊还长,他够得着你,你够不到他。憋屈吗?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