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监子与监生 第三十八章 经筵

十月十五,午时之后,天气正好。

大明正德十六年最后的一场经筵在国子监中举办。

大明朝廷虽以武立国,但却是以文治国的,所以自太宗皇帝之后,历代天子都对文事很是重视。

往大了说,就是对每三年一次的科举抡才大典的诸般改进,从而选拔出一批又一批的国之栋梁。

往小了说,就是眼前这样,春秋时节,君臣之间坐而论道,由学问深厚的臣子对皇帝讲解经史子集中的种种知识,也就是经筵了。

可以说,这一百多年来,除了极少数的特殊之人——比如好武喜动的正德皇帝——绝大多数天子对经筵还是相当看重,即便再是繁忙,也会如常举办此文化盛事的。

而经筵这一形势,对身份清贵,但却又很难做出成绩的翰林官来说,又是那样的重要。这是他们展现自己才华抱负的最佳平台了。

有时候一场经筵上的优秀表现,足以让一名默默无闻的翰林官迅速进入到皇帝和内阁的视线中,并由此一飞冲天。

当然,对今日与会的人来说,大家都清楚,这场经筵的目的不在挑选出什么翰林中的优秀人才,而在于以此影响皇帝的心思,从而拨乱反正,将武宗朝时祸乱天下的宦官势力给彻底压下。

因为今日经筵上最出彩的必然只会是作为主讲官的杨慎。guhu.org 完美小说网

而作为首辅杨廷和的儿子,他的前程也压根不需要靠这样的方式来获取。

可即便如此,今日特意赶来参加经筵的人数,依然超过了近年来的任何一场。

这不光是因为地点换了,人可以坐得更多,更在于大家对此事的结果也是相当关注的。

于是,礼部的大小官员都来了,翰林院的那些清闲词臣们也是悉数到场,就连其他各部,各寺,就连都察院,都有不少言官们跑来凑起了热闹。

甚至有人在人群里还看到了一些从来不会出现在如此场合的人物,比如定国公徐光祚,英国公张仑……乃至建昌侯张延龄都在其中。

要知道,这些勋贵可是和文人的事情八竿子都打不着,以往经筵什么的都看不到他们身影,今日居然也都赶了来。

在许多人开来,今日这场经筵都快赶上朝廷里最隆重的朔望大朝会的规模了。

不,甚至都还有过之,因为除了这些该来或不该来的臣子外,这儿还多出了一批特殊的观众——国子监的学生们。

不知是因为事发突然,国子监根本不及做出安排,还是安排了人也不听,反正今日国子监三百监生那都是悉数在场,也参与到了这场经筵中来。

当然,在真个进入国子监,群臣按着品阶各自落座时,这些连个正经出身都没有的监生们的位置可就相当靠后了。

甚至连进入殿中,真个一听的资格都没有。

虽然国子监已经把最宽敞的明伦堂给收拾了出来,作为今日经筵的主讲堂,可上千人的规模对这个堂屋来说,还是显得太小了些。

不少品阶不够的官员都只能排在堂外,远远望着里头,更别提监生们了。

他们更是直接被安排到了长长的阶梯之下的广场中去了,恐怕是一句话都别想听清楚。

当然,凡事皆有例外。

黄鸣就是那个例外。

没人能弄明白,他怎么就会被安排着坐在了明伦堂中,虽然是在紧挨着大门的角落里。

但这已经足够特殊,足以让许多官员为之侧目,不断望向他了。

而面对如此多审视的,充满了异样情绪的目光,黄鸣却只坐在那儿,闭目凝神,一派老僧入定的模样。

他的心态确实够好,更重要的是,直到此时,他还在抓紧时间,尽量熟悉昨日用心记下的书中内容。

正所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直到一声鞭子啪响,堂里堂外的议论声便告消失,所有人也都收回了四处乱扫的目光,把身子坐得更直。

黄鸣也随之睁开了眼,然后就听到在三声鞭响后,一个拖长了的声调的,略带尖锐的声音传来:“皇上升座——!”

这让黄鸣的双眉不禁挑了一下,因为他听得出来,这声音正是自己老爹黄锦的……

然后,就见一个身着赭红色衣袍,头戴翼善黑冠,身材略显瘦小单薄的少年,在黄锦和另一名同样着绯袍的太监的伴随下,迈着稳重的步伐,缓慢走进堂来。

这就是嘉靖帝了?

那个大明朝在位时间第二,前期还算英明,后期彻底放飞自我,修道炼丹小达人,自称万寿帝君的家家干净成就获得者?

黄鸣虽然和其他人一样跪在坐席上,头也埋在身前,但依旧有些不老实地,微微抬眼对走进堂来的皇帝进行了偷看。

不得不说,嘉靖帝还是有着股气场的。

虽然才十五六,虽然身体看着是那么的单薄,瘦弱,可一举一动,却又显得那么的庄严,每一步走去,都是那么的踏实,让人真心觉着他就是那个万众之上的天选之人。

直到他来到早为他设下的御座前,身后则是高大的孔夫子像,嘉靖方才停步,然后又微微欠身,冲孔子像施了半礼。

最后,才一抖袍服,正正坐下,并开口道:“诸位爱卿都平身吧。今日乃是经筵,就不必太过拘礼了。坐,都坐。”

他的声音庄重中又带着少年发育时的沙哑,居然也颇有些上位者的威严。

“谢陛下!”

群臣整齐称谢再拜,这才缓慢起身,然后各自小心翼翼地落坐。

仔细看去,他们的身子都是板正的,臀部和腿部只是稍稍接触着,跟坐字差得实在有些远了。

黄鸣咧了下嘴,仗着自己在最后头,人也小,直接坐实在了。

这苦他可不想受着,没必要。

“朕得礼部所奏,今日经筵讲的乃是后汉的相关之事,那就请朝中精于此道的博学之人上来为朕,为诸位臣工好好说说,也好让大家以增见闻。”

随着皇帝开口表示可入正题,今日这场经筵终于在午时二刻正式开始。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