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朱棣中“毒”了

\u0013\u001b\u0011=打是肯定打不成,因为刘大富在场。

“皇上,您不久前刚刚打了燕王,还把他在树上吊了两天呢。。。”

这句话,一半是劝慰老朱,一半也是提醒燕王。

你面前的可是你的亲爹,大明皇上啊,皮开肉绽的日子才过去几天,就这么不长记性?

朱棣顿时从自己的臆想中回到了现实,新的护臀还没加工好,急忙改口。

“父皇,孩儿这不是一心想着让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么,语言表达可能不到位,但儿臣的心里,保证没有什么坏心思。”

朱棣收起了脸上那要强的表情,努力地挤出一丝谄媚笑容,走到老朱跟前,摸摸老朱的肚子。

“消消火,消消火,太医不是常说气大伤身,父皇又何必和孩儿置气。”

“孩儿还小,经不起您那一顿凌厉的皮鞭抽打。”

说着,朱棣更是装模作样地搂起袖子又快速放下:“父皇您看,孩儿被吊树上的伤痕,还没好利索呢。”

即便是那一瞬间,老朱也是看得清清楚楚,朱棣的手腕上一片洁白,哪里有什么伤痕。

不由得冷笑一声:“来,袖子再搂起来,让咱看清楚。”

朱棣怎敢正面接话,急忙道:“手上的伤痕可以治愈,可孩儿心中对父皇的敬畏,将永远留在心中。”

“敬畏?你还知道敬畏?就你刚才和咱说话的态度,这是敬畏?依咱看,你心里敬畏的只有皮鞭。”

话虽严厉,可老朱心中的怒火也不由得消失了几分。

仔细想想,他说的话也在理。

竹田县的情况就在那摆着,自己说他异想天开确实不对。

不过,即便是不对,咱是你爹,更是皇上,你就可以这么不给面子的直接怼回来么?

边上的刘大富急忙接话:“皇上,燕王还小,对竹田县那些标新立异的治理方法和已经形成的大好局势看迷了眼,实属正常。”

“老奴以为,燕王常年久居宫中,而竹田县也是富裕异常,他并未了解百姓的疾苦,所以才会说出来那些惹皇上生气的话。”

何不食肉糜的话刘大富没敢明说,怕说出来老朱又要让自己拿鞭子。

果然,老朱叹息一声:“这一点咱心里也清楚,久居宫中却要论治理天下,那就是纸上谈兵。不了解百姓疾苦,就谈不上解决百姓疾苦。应该挑些日子,让皇子们出去走一走了。”

闻言,朱棣似乎已经忘记了皮鞭的威慑,跳起来大声叫道:“父皇,儿臣想去竹田县走一走,全面了解百姓的疾苦。”

老朱眼睛一瞪:“竹田县百姓还有疾苦么?”

刘大富心中暗暗叫屈,这才去了两次,竹田县就将你们父子二人彻底俘虏了么。

张口竹田县,闭口竹田县,有没有想想身边人的心理感受。

朱棣低下了头嘟囔着:“竹田县的百姓脸上都带着笑容,好像真的没有什么疾苦。可是,书上写的,了解起来也不是那么真实。”

“急什么,咱说不让你去竹田县,也没说不让你出宫。瞧瞧你刚才说的那话,不买粮食买肉吃,咱越想越气。”

“刘大富,明个一大早就安排燕王在内城转转,了解一下百姓疾苦。”

闻言,朱棣心中一阵窃喜。

就算去不了竹田县,只要离开皇宫就好。

整天憋在宫里面,跟住在笼子里面的动物有什么区别。

不对,连笼子里面的动物都不如。

人家那些动物至少过的是安静的日子,自己失去自由不说,还得整天被迫接受那些老古董的腐朽说辞,而且不能反驳。

朱棣恨不得现在就出宫去了解百姓疾苦,可又怕老朱反悔。

只得低下头,做出一副乖乖的,稍微带点不情愿的样子。

回到御书房,刘大富给老朱端来了一碗清新解气的菊花茶。

这是老朱每次从燕王府回来的标配。

老朱端起茶碗,苦笑了一下,摇摇头抿了一口。

“咱的这些儿子,虽然聪明各自不同,但都是从小在詹士府读书学习。按理说接受同样的教育,性格应该相差不大,为何就燕王,老是惹咱生气。”

刘大富老脸一阵抽搐,你的种,你问我啊?

想说是因为朱棣更聪明一点,又怕老朱理解为,自己说其他皇子不聪明。

想了想,自己在竹田县可是没少被陈光奚落,这个锅,就给他背算了。

“燕王以前喜欢惹事,不过是年龄尚小,再加上性格好动而已。”

“年龄小?都十三了,搁普通百姓虽未娶妻生子,可也开始谈论婚配了。”

“这次出宫,咱还带着他去了一趟竹田县开开眼界,你瞧瞧,他回来居然在燕王府里面摆弄什么马桶,这是一个皇子该做的事情么。”

“皇上,摆弄马桶虽然不雅,可也算是将民生问题具体化了。这只是说明燕王更为聪明,见过的东西,就想模仿。”

“模仿什么不好,模仿造马桶。”

似乎感觉自己心里的怒火有点上升,老朱赶忙又喝了一口手里的菊花茶。

瞅着老朱的举动,刘大富心中窃喜,老脸却依旧不动声色。

“皇上,将来太子继承大统,燕王作为皇子辅助治理国家,经手一些具体的事情,可比外人放心得多,也算是一件好事。”

老朱脖子一扭。

“堂堂皇子,就整天盯着马桶,盯着沟渠,这事传出去丢不丢皇家的份?”

“依咱看,就不应该带燕王去竹田县,他这是中竹田县的毒太深。”

说到此处,老朱想起竹田县刚刚回来的时候,朱棣借着给自己请安的机会,天天打听陈光什么时候进京。

得知陈光被派往了甘肃,最近居然连安也不来请了。

心中隐隐泛起一丝不满。

“还有,他也中了陈光的毒,而且很深。”

刘大富眼中精光一闪。

皇上,您终于看明白了啊,这陈光就是个蛊毒,谁靠近了都得中毒。

不光是燕王中毒了,您也中毒了,只是您不自知而已。

老朱继续道:“竹田县百姓富足的生活,让他根本看不见天下百姓的疾苦,居然看不起粮食。”

“这个孽子,想起他说的话,咱这心里就一阵子火。”

说完,老朱抱着菊花茶又喝了两大口道:“刘大富,明个一早就安排燕王出宫,让他好好的看看百姓过的到底是个什么日子,让他明白粮食的重要性。”

“皇上,那老奴带着燕王去城外走走?”

京城内城,乃是整个大明王朝的中心地带,居住的不是高官便是富商,能看出来个啥人间疾苦。

即便是外城,虽然普通百姓众多,可多少还是有一口吃的。

想了解真正的最底层百姓生活,还是得走远点。

这些情况,老朱当然知道。

犹豫了一下:“就在内城走走吧。”

似乎觉着自己的决定和刚才的话语出入有点过大,又解释道。

“燕王还小,分辨能力不是太强。让他一点一点地慢慢了解。”

最后一句才是重点:“你跟在身边,注意安全。”

翌日,吃过早饭,刘大富用马车将朱棣拉到了内城与外城的交界处,准备让他往里一直了解回去。

“殿下,下车吧。”刘大富挑开了马车的帘子。

朱棣也不吭气,下了马车。

信步在街上走着,眼睛不住地朝着四周打量。

第一次出宫是骑着军马,只顾着横冲直撞,压根没有注意京城到底是个什么情景。

第二次是去竹田县,因为走得早,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今个既然是父皇特许,可一定要将京城的面貌好好看看。

但是很快,朱棣感到很是失望。

周围入眼的环境一点都不好,道路全都是土,只不过是被踩实了而已,几天没有下雨,路上的浮土居然有着一分厚,脚踩上去,灰尘飞溅。

尤其道路两边,浮土更为严重,压根不敢落脚。

每走几步就有一种怪味入鼻,有臭味,有腥味,还有一些说不上来的混合味道,总之让人很是难受。

周围的房子也并非像竹田县那样水泥修建的小楼,全部是土坯再加上木料堆积而成。

外部墙体高低不平,看起来很是低劣粗糙。

有的地方墙皮脱落,露出了里面的圆木。

圆木也已经被虫子做成了窝,大量的白色粉末沿着圆木掉落一地,和地上的浮土混为一体。

窗户全部都是木头制作,劣质的木料因为长久的风吹雨打大部分已经灰白开裂。

中间随意地安装了几个格子,上面也没贴纸,就那样空落落地杵在那。

门板虽然完整,可中间的部分因为经常地被人推拉,上面厚厚的一层黑色包浆似乎从未清洗过,散发出一阵阵让人作呕的味道。

想想竹田县那整齐划一的房子,宽敞明亮的琉璃窗户,朱棣心中的失望更甚。

然而,让他失望的不仅是这些,就连街上的行人,也让他摇头连连。

这些行人毫无精气神,配合这脏乱差的环境,一个个如同行尸走肉般,不知道到底活了个什么名堂。

朱棣站在原地,脸上现出一丝迷茫。

宫里的先生原本给他描绘过宫外的情况,说百姓未经圣人开导,没有教化,所以教养格外的差。

并以此训导自己要多读书,读圣贤书。

可眼前的情景远比先生描绘的要残酷许多,这是京城之内,是天子脚下么?

堂堂京城,和一个小小的竹田县相比竟是云泥之别。

竹田县的百姓看的也不是什么圣贤之书,为何他们的街道就那干么净,百姓看起来也面带生机呢?

朱棣皱着眉,小心翼翼地往前走着,以免扬起的灰尘弄脏了衣物。

“殿下,往这边走。”看着朱棣行走的方向反了,刘大富赶忙出声提醒。

“为何反了?父皇让本王体察民生,本王想往哪里走就往哪里走。”

“殿下,皇上的意思让殿下您在内城走走,您走的方向乃是外城。”刘大富哭丧着脸,用身体挡在了朱棣前面。

“内城,外城?这里是什么地方?”朱棣停下脚步,前后看了一下问道。

“回殿下,此处乃是内城西城门,皇上的意思,让殿下您从此往内城里面看看。”

“内城里面就好得多吗?”

刘大富笑道:“内城是原有的京城,外城是最近这几年才兴建起来的,而城门口这里,也是扩建的。”

“此处汇集了全国各地的百姓,其中大部分还是难民,不仅环境差,治安也不是很好。”

朱棣抿着嘴看向外城:“体察民情,不就是要看看百姓的真实情况么,挑情况好一点的地方去,不就是弄虚作假么?”

“本王今个就要去外城。”

说着一把推开刘大富,也不管地面的浮土会弄脏了衣物,大踏步地朝外走去。

“殿下,殿下,皇上可不是这么安排的。”

“您若是执意这样,回去后皇上会揭了老奴的皮。”

刘大富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大声喊叫着朝着朱棣追去。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