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哪支海上的军队敢深入到渤海?
只要进入了黄海范围,就算入侵了,也有足够的时间做出反应,至于西边,没了北元,真要有战事将起,完全可以从草原出兵。
而且,从位置来说,北平府距离北极点与赤道点的直线距离正好相差不多。
但如果迁都西安的话,从地图上,依照从目前版图来看,好像是在中间位子,但是没有看到西安最大的弊端,就是限制了发展。
往东走虽然地势相对平缓,但往西的川蜀之地走依然是难于上青天,真要有什么问题了,离得近照样挡你几十年进不了川蜀之地。
所以离得近并不代表就能处理的了,这是从古至今的问题,哪怕是后世也有先例,就是一根难啃的骨头。
那西边顾不了,海上更顾不了,尤其是海上,都城远离大海,所以两代重视并不足以。
毕竟原本历史上定都在北平府,可思想受限制,还是开始了闭关锁国。
那朱棡所要做的,就是定下千年大计。
还有就是通过海上,古代条件的版图可以扩张到印度,都能建立起有效的联系。
想想,元朝为啥往西版图那么大,就是因为草原出兵中东方便,而北京背靠燕山,而且还有长城,其实稳的很。
特别是定都北京还能更好的促进南北方融合,但定都在西安,肯定就不行。
而不管是从哪一个方面出兵,都逃不开两个必要的因素。
一个是从草原出兵,就得组建铁骑,还有就是从海上出兵,就是得组建海军。
剩下的一个就是一定要将朝鲜纳入版图,这样就可以形成三面环山,一面大海的防御姿态。
尤其是在东北亚的地缘政治之中,这样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半岛北部的山脉可以成为天然屏障,而东临日本海、西濒黄海的海岸线则提供了广阔的海域空间。
而且在渤海与黄海的交界线上建立军事基地,不仅可以加强海上防御,还能提升对周边海域的控制能力。
同时在这些岛屿上,修筑炮台和海军补给点能够支持海军力量的部署与行动,确保海上航线的安全。
也能作为前哨站,增加预警时间,对潜在的海上威胁形成威慑。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海面战略纵深布局。
再者提出迁都北平府,并直辖天津,利用天津的地理位置优势发展海运,是一个基于地理条件的战略设想。
而且在以后,明成祖朱棣也实施了类似的国策。
那就是将首都从南京迁移到北平府,并改名为北京,同时加强了对北方边疆的控制和对海运的重视。
还有天津因其靠近渤海湾的地理位置,自然成为了重要的港口城市,对促进南北物资交流、加强与海外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
那按照这般推演,明朝就可以提前进入大航海时期,从而一骑绝尘,远超海内外。
但这其中也有弊端,那就是北平府太冷,又是小冰河时期,所以这个地利不错,但天时不行。
可若是明朝拥有了中南半岛,那这个问题,其实就可以忽略不计。
毕竟拿下中南半岛,所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
一来,拥有中南半岛,就相当于拥有了巨大的粮食储备。
二来,经济与战略价值巨大,控制中南半岛意味着打开了通往东南亚及印度洋的门户。
增强了海上贸易路线的安全,促进经济繁荣,为国家发展提供更多资源。
此外,这还能增加战略纵深,缓冲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
至于文化与政治整合,以当前世界为例,明朝占据主导性的霸主地位。
所以压根不用担心,只要大明兵锋所至,朱棡就几乎一万种方法,将中南半岛完全纳入版图。
朱标自然也是听明白了朱棡的意思,随即便是点了点头,迁都北平府,的确是个好主意。
“可要是将京师迁往北平府,我们把老四迁到哪里?”
朱樉却是有些摸不着头脑的看向朱棡与朱标道。
北平府乃燕王朱棣的藩镇,也就是他们家老四的王藩之所在。
那要是定都在了北平府,将燕王朱棣迁去哪里?
毕竟那里自古就是燕地,总不可能让朱棣名不副实吧?
“到时候给他改个封爵,徙封藩镇,不就可以了。”
朱棡与朱标皆是不在意的摆了摆手。
于国之大义,朱棣都没有拒绝的理由。
而且都城岂能作为藩镇,所以一旦定都北平府,朱棣的藩镇肯定是要迁徙。
因为宗室藩王制,迟早是要改革的,况且朱棡对于朱棣的布局,乃是海外诸国,裂土封王。
所以在大明是什么王爵,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以后。
“那再过几年,就可以向老爷子提议,将都城迁往北平府。”
朱标又是开口道。
“哪有那么容易?”
“恐怕还得再过十几年才能迁都,因为战略布局现在才开始。”
“着手清理完吐蕃,以怀柔政策对乌斯藏,其实很大意义上就是为了稳固西南边患。”
“还有其本身的战略价值,都是不足以忽视的。”
“但它针对于眼下的大明,其实在根本意义上,还无法体现出它的价值,所以没必要大动干戈。”
“而真正能对我大明起到作用的,就是直出云南,拿下安南、缅甸、老挝,从而掌控整座中南半岛。”
朱棡的眼中又是泛起一抹精光道。
“中南半岛?”
朱标与朱樉异口同声道。
现在的这个时期,中南半岛并没有统一的称呼,因为它包含多个国家与政权。
所以朱标与朱樉想不明白,也很正常。
“因为他们在我大明以南的方向,所以我将其称呼为中南半岛。”
朱棡想了想,方才开口道。
“那为什么一定要拿下这个所谓的中南半岛?”
朱标先是点了点头,并没有过多在意,反而是问道。
“只有一点,我们就一定要拿下中南半岛。”
提起这一茬,朱棡直接开口道。
“哪一点?”
朱标也是好奇道。
“我派人调查过,中南半岛的气候温暖,极其适合种植粮食,所以那里的粮食产出巨大。”
“那要是我们掌控了中南半岛,那它就可以成为我大明的粮仓,而且以我的估计,养活现在的大明人口,绝对没有任何问题。”
“再加上大明也有粮食产出,双重保障之下,我大明的百姓就不用再饿肚子了。”
“而且中南半岛的地理位置,更是有利于我大明战略的部署。”
“所以这个中南半岛,不管它上面有多少政权,多少国家,都要使其灭亡,将其并入我大明。”
朱棡紧了紧身上的衣袍,便是道。
粮食,永远是一个国家的重点。
因为有粮食,人口才会成倍的增长。
这就足以体现出中南半岛的价值,是乌斯藏永远无法媲美的。
“按照你说的,我的确很心动。”
“但是想拿下中南半岛,真的有你说的这么容易?”
朱标的眼中闪过一抹心动,但还是摇了摇头道。
这可不是面对一个政权,而是面对极多的政权。
所以如果他们联合起来,大明真的能啃得动这块肉骨头?
恐怕也不容易。
“就算它是一块难啃的犟骨头,大明也得给它啃下来。”
“而若是没有人领兵,那就由我来领兵。”
朱棡摆了摆手道。
毕竟布了这么久的局,岂能因为一句难啃,就真的松手。
那这趟子大明,朱棡岂不是白穿了?
而且现在的大明很强,强大到让人发指。
所以想拿下中南半岛,其实并不难,而且想要做到人口大融合,依照目前的这个时代,反而会更加的容易。
还有就是如此一来,中南半岛便永远与大明难以割舍,后世的皇帝也不会想放弃这些领土。
那经过一代一代,又一代,大明如何不能强盛?
这天下也终将会走向盛世的顶峰。
“对了,还有就是将咱们的那些叔伯,留在京师的原因,一也是在为中南半岛做准备。”
“因为咱们的那些叔伯,都是开疆拓土的猛将,所以从陆地进军,拿下中南半岛,咱们的那些叔伯,也算是有了用武之地。”
“只不过这性子,确实得给他们改一改,以免日后惹出祸端,我们难以收场。”
“所以我打算在京师修建一座以军事为主题的学院,将咱们的这些叔伯,还有军中有才能的将领,全部送进去。”
“从而将他们打造成具备一定军事素养的大明高级将领。”
“也就是洪武军事学院,立世于应天府,广揽天下军武之才,横刀立马。”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顿了顿,朱棡又是看向朱标笑着说道。
“洪武军事学院?”
朱标的眼中闪过一抹思索,便是摇了摇头道:“以咱们那些叔伯的能力,谁能教导得了他们?”
洪武军事学院若是培养年轻人才,那肯定没有任何问题。
但若是想培养那群老油条,战场上的杀才,你这纯纯开玩笑了。
他们哪个不是攻城掠地、开疆拓土的猛将?
所以谁去教导他们?
谁能教导他们?
更别提他们这群叔伯服不服管束,会不会惹出乱子。
甚至朱标都不用想,一旦开办洪武军事学院,他们这群叔伯绝对会闹翻天,然后各种借口推脱,绝对不可能报道。
“开国六国公,哪个不能教导他们?”
朱棡的嘴角倒是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道。
“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
“但是六国公政务繁忙,而且身兼要职,真的有时间去教导咱们的那些叔伯?”
朱樉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但还是挑起眉头道。
大明的开国六国公,特别是现在还是大明开国初期,所以他们都身兼重任。
而且即便是他们能同意,他们家老爷子也不可能同意。
毕竟将这些将领,全部送进洪武军事学院,虽然对未来有所益处。
但对于现在的朝堂政治体系,肯定会造成不小的冲击。
所以不仅仅是要考虑长远问题,也要考虑眼下的问题。
不能真的只顾头,不顾屁股。
“六国公只是震慑,而对于叔伯们的军事造诣,我们不能否认,他们的确很强。”
“所以洪武军事学院,只有军事理论,但实践出真知,所以能教导的东西很少。”
“可问题是开办洪武学院的初衷,不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军事素养嘛?”
“也就是恪守军纪,让他们明白,身为军人的天职那是守土保国,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
“这是当务之急。”
“然而往长远看来,军事学院的设立,也可以源源不断的为大明提供军事人才。”
“从而强化中央集权,加强中央对军事力量的控制和统一指挥,减少地方势力对军队的私人影响,从而巩固皇权和国家的统一。”
“还有促进军事的技术创新,集中资源进行军事科技的研究与教学。”
“比如火器的改良与使用、新型战术的开发等,加速军事技术的进步和在军队中的普及。”
“再者,将礼法与军事相结合,便可以塑造出既有高度纪律性又忠于大明的军人,加深军队对大明的认同感和国家使命感。”
“而且还能推动军事教育,减少不稳定的因素,所以你们想想,这几乎是百利而无一害。”
面对两兄弟的疑问,朱棡又是缓缓出声道。
说白了,就是淮西勋贵的能力很强,但素质普遍不高。
可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大明不仅仅需要能力很强的将领,更需要的是素质与能力相同的将领。
所以淮西勋贵要么更进一步,拥有几乎堪比后世的军事素养,要么就可以提前退休。
毕竟已经登上了这一艘船,所有的改革就已经注定,那大明就是无路可退。
要么奠定千年王朝的极盛,要么就是如历史,三百年而过的大明江山。
但是读过那段残酷历史的朱棡,绝对不会这般轻易的放弃。
所谓的奠定,只是为了强盛。
可是这强盛,绝对不能是昙花一现,而是要长此以往,哪怕是日后中原沦陷,大明倾覆,也得是我们自己人在争。
而不是异族入侵中原。
心念所至,朱棡又是看向了东北方向,眼中又是泛起一抹难以平复的复杂,还有恨意。
不管是建州女真、还是小岛扶桑。
大明也势必东出,特别是扶桑。
不灭倭寇,誓不归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