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你们也可以叫仁人志士、为国为民?真是枉为读书人!

“不愧是刘夫子,算无遗策,并且布下了两手准备。”

“但你明不明白,这已经背离了为国尽忠,而是只在乎自身的得失。”

“也就是心存侥幸心理,毕竟要是朝廷不能察觉,你们依旧可以心安理得的在朝廷当官,这些话自然也无从出口。”

“但若是朝廷察觉,凭借刘夫子留下的遗言,纵然会有很多人会死去,但刘家也能保留一条血脉。”

“谁让刘夫子乃是开国功臣,又是坦白从宽,陛下自然也会网开一面。”

面对刘涟的不假思索,朱棡的嘴角倒是勾起一抹冷笑之色。

诚意伯刘伯温还真是深谙权谋之道,明白什么叫做退无可退之时,就没有向前进一步。

纵然会牺牲很多人,但只要朝廷要查,而且是大查特查,那倾巢之下,安有完卵?

所以倒不如让这些原本就要死的人,直接去死。

这样也可以保全刘家的一条血脉,虽然富贵不在,但好死不如赖活着。

然后再过个百年,刘家也可以重新回到朝堂,毕竟前尘往事,都会随着时代而散尽。

“回殿下,家父知晓以后,小明王已死。”

“那即便是禀明陛下,也是无济于事,因为小明王已经死了,这是事实。”

“而为了一个小明王,死那么多的朝廷大臣,开国之初,必然会升起动荡。”

“所以为了国,家父只能隐瞒。”

“并且从法理正统性上而言,小明王不过是偏安政权,它根本不具备一点正统性。”

“从法统上也不会有人认可韩宋的偏安政权。”

“所以一旦陛下接过韩宋政权,不仅会丧失合法的正统地位,也得被迫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

“那今日之北元,就拥有了合法性,毕竟正统的地位绝不能动摇。”

“所以从国的角度上出发,小明王的确要死,家父仁慈,但也认同这一理念。”

“毕竟是为国为民,从大义为先的角度,小明王的死,的确是与国有益,可以稳定局势。”

刘涟仍然是不卑不亢的抬起头,沉声道。

开国之初的政治,比现在的还要复杂。

特别是正统之争。

所以一旦承认了小明王的韩宋政权,明朝将不再具有合法正统性。

元朝依旧是正统性的王朝。

所以朱元璋只能从元朝接过皇位,而不是小明王的韩宋政权。

这是时势,也是不可违逆的天地大势,人力岂能扭转乎?

而且朱元璋要是想继续对草原用兵,就必须否决北元的正统性,这也是大势所趋。

所以于国于民,刘伯温并没有什么错,但为什么不向朱元璋禀明。

说白了,泥腿子就是泥腿子。

况且朱元璋是个犟种,他要是真想从小明王的手中接过韩宋政权,文武百官也拦不住。

毕竟被朱元璋扫庭天下的最大功臣,几乎都是淮西勋贵。

因为,你可以说刘伯温算无遗策,但他始终只是一个谋臣。

可你有没有想过,朱元璋麾下的谋臣如雨,且个个都是老谋深算之辈。

那对于一个并没有握紧实权的谋臣,采不采纳他的策略,还是由君王而定。

所以谋臣的地位一直都很尴尬,有时候偏高,有时候偏低。

这取决于君王的信任程度,也就是为什么开国的第一功臣是李善长,刘伯温却只是一个伯爵。

而且真正意义上的谋臣,不仅仅是出谋划策,更是手掌实权,拥有决策的权柄,甚至可以左右国家的大政方针。

就像诸葛丞相、萧何、还有李善长,因为他们除了谋臣这层身份,还有主治内政的权柄。

所以正是有了他们在后方运筹帷幄,为君主稳定后方,保证粮草辎重的准时到达,就已经是滔天之功。

这也就是说明,除非李善长谏言,要不然别人说什么都没用。

因为不管李善长究竟有没有担任过元朝的官,可以李善长的老谋深算,就不可能参与进去。

更何况,浙东与淮西之间的关系之紧张,就已经代表了对立,而作为淮西勋贵的老大哥,李善长又怎么可能会去为刘伯温开口?

再加上,你可以说朱元璋是泥腿子,但你绝对不能说朱元璋不聪明。

一个凭一己之力,登上皇帝宝座的人,岂能不聪明?

这要是让朱元璋想一想,肯定会察觉出些许端倪,那饱受元末战乱之苦的朱元璋,恐怕就会铁了心的迎回小明王。

毕竟枪杆子里出政治,所以管他正不正统,反正今日是咱朱元璋当家,只要能让天下的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没有人能动摇他朱元璋的皇位。

“那为什么不向陛下谏言,反而是私自决断?”

朱棡笑眯眯的看向刘涟道。

“陛下出自淮西,饱受战乱之苦。”

“而且乾纲独断,自然没有人敢去谏言。”

刘涟一时语塞,但还是开口道。

也就是在变着法儿的说朱元璋是个独夫,根本没有人敢去触朱元璋的眉头。

“通晓四书五经,饱读诗书,更要明白什么叫忠君爱国。”

“而你们瞒着陛下,还冠以就是为了陛下好,然后杀了小明王。”

“自己却躲在幕后,从头到尾,装个无辜,然后就想将自己的罪责压下?”

“你真是枉为读书人!”

常茂确实有些听不下去了,便是直接起身,手指指向刘涟呵斥道。

“少国公说的不错,读书人不堂堂正正,真的是枉为读书人。”

“一边打着忠君爱国的幌子,一边干着伤天害理的事情,这真是侮辱了读书人这三个字。”

“天下的读书人就该以你们为耻,只顾自身利益得失,浑然不顾朝廷之律法,只要能满足一己之私欲,你们这些读书人什么干不出来,什么话说不出口?”

“孤还记得,他们在朝堂上义愤填膺,数落着廖永忠的罪过,说什么害死了小明王,就当处于重罚。”

“但心下也明白,廖永忠于国有功,所以本来应该位列开国公爵之一的廖永忠,被降为了侯爵。”

“这朝堂上的波诡云翳,包括所有的好名声,都被读书人占尽了。”

“唯独陛下背上了数不尽的骂名,还有廖永忠,一心为国,被你们忽悠瘸了。”

“还以为自己真的是在为陛下办差,这一切都是陛下的意思?”

“你们确实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

“这怎么可以啊,这怎么能对得起陛下,这怎么能对得起廖永忠?”

“又怎么能对得起大成至圣的先师孔夫子?”

朱棡也是缓缓起身,冷眼看向刘涟道:“所以你们也配称呼自己为读书人?也配称呼自己为仁人志士?”

“异族入侵,百年动荡,中原板荡,神州陆沉,崖山喋血。”

“可正是因为有一代代的仁人志士,气节长存,方才能有今日光复中原之天下,大明之江山。”

“因为一时的政权亡了,但传承与气节不灭,故而暗夜可期,山河可复。”

“但你们配得上么?”

顿了顿,幽幽的声音又是响起,其中夹杂的冷冽,纵然风雪飘忽,天寒地冻,也难有三分。

“我.....”

刘涟张了张嘴,可却是连一句反驳的话都说不出口,只能是一脸死灰之色。

“刘夫子于国有功,可若是没有刘夫子,这大明的江山,这板荡的中原,依旧在手。”

“可称为君臣,却满腹私心,如何不愧?”

“至于原因,孤王其实也想得明白,无非就是浙东、江南来自于一些官吏,都做过元朝的官。”

“而要是我大明的天下,不是从元朝手中接过,他们就不能安安心心的当官。”

“毕竟一句投靠过异族,曾在与暴元做过官,就能将他们摁死,使他们永远没有翻身的可能。”

“这也就是为什么,刘夫子装聋作哑,看着数不尽的骂名,都叠加在陛下的身上,然而依旧冷眼旁观。”

“难道气节,就已经被曲解成了这个意思?”

“只要天下同流合污,那这气节依旧长存?”

“他们也可以心安理得的当官,口口声声忠君爱国。”

“而若是真是忠君爱国,又岂能由此下作勾当?”

“纵然没有参与,但其罪责难逃,绝不宽纵。”

朱棡缓缓抬起眼眸。手指指向刘涟,沉声道:“自古忠孝难以两全,但身为国之臣,亲之子,你都是个不忠不孝之徒。”

“父亲有错,儿子隐瞒包庇,直至事情败露,避无可避,方才全盘托出,还是你父亲的意思。”

“但若是你早些开口,我与晋王殿下并未上门,还代表你心中有公义,陛下当然会网开一面。”

常茂也是冷冷的看向刘涟,寒声道:“等此间案,公之于天下,浙东先生,江南士族,还有参与在其中的官吏,洗不清了,你们愧对于列祖列宗,更愧对于仁人志士。”

“常茂,孤不想忍了。”

“吩咐下去,将江夏侯周德兴带回诏狱审问,其子周骥目无王法,私窥宫廷,以律斩首示众。”

“上十二卫,还有大都督府下辖在京诸卫,都由孤王统帅,那其犯案之官员,以律抓捕,纵然朝廷动荡,这场风雪过后,孤也要扫尽天下雪。”

朱棡又是看向院中飘落的霜雪,轻声道:“诚意伯刘夫子于国有恩,虽有包庇之嫌,但无犯罪之实,削爵降罪,以示惩戒。”

“至于其长子刘涟,罔顾圣恩,不忠不孝,赐死。”

“至于刘家,举家迁往岭南,终其一生,世世代代,不可入朝为官。”

“就当是孤王代替陛下,赐给你们的恩德。”

话音落下,朱棡便是大踏步的离开了诚意伯府。

这一晚,终究是个不眠之夜。

大批锦衣卫出动,乃至于在京诸卫都是封锁了京师,一时之间,引起了极大的震荡。

皇宫之中,本来都已经睡下的朱元璋,此刻也是在坤宁宫之中来回踱步,眼中闪过一抹焦急。

“爹。”

直到太子朱标走进门,朱元璋方才急忙上前,便是一把拉住朱标的手道:“老三在搞什么,大晚上的调集在京诸卫,京师戒严,又是大批锦衣卫抓捕官吏,他想干什么?”

这也不怪朱元璋会如此急躁,说造反当然不可能。

但如此大的行动,也总得知会一声他们吧?

就这么悄无声息的抓人审问,而且还戒严京师。

这要是传出去,就真的是拥兵自重,罔顾圣恩。

“何止,锦衣卫分三批出动,分别去往了浙东、江南,还有在京师抓捕官吏。”

“而且锦衣卫传来消息,指挥使蒋瓛已经前往了江夏侯府,老三要动周德兴。”

“那依照目前的形势看来,小明王的案子,爆发了。”

朱标依照目前形势,还有锦衣卫的禀告,便是看向朱元璋沉声道。

“那这个臭小子,都不知道提前知会一声?”

闻言,朱元璋终于是松了口气,但还是生气道。

“锦衣卫传回的消息之中,老三去过诚意伯府,并且削了刘夫子的爵位,还赐死了刘夫子的嫡长子。”

“也是老三自刘府出来以后,在京诸卫就封锁了京师,锦衣卫大批出动,虽然没有言明,但却是依照册子抓人。”

朱标又是道。

“所以你的意思,老三在刘府上生气了,所以才有的突然行动。”

朱元璋也是听明白了朱标的意思,便是开口道。

“嗯。”

“你老人家就安心的睡吧,老二也已经去了,相信用不了多长的时间,老三就会进宫。”

“毕竟惹出这么大的乱子,老三也自然不可能瞒着我们。”

朱标点了点头,便是出声宽慰道。

“你亲自去一趟,以安其心。”

“毕竟要是皇宫始终无所动,这对老三来说不好。”

“至少要表明咱的态度,老三的所作所为,咱不仅知情,更是咱允准的。”

“以免被有心人抓住把柄,搞个两败俱伤的局面。”

朱元璋想了想,便又是吩咐道。

小明王之死的案子,既然已经浮出水面,那就没什么好隐瞒的了。

但也不能让朱棡身陷被动,那以朱棡私自调兵为由,纵然无法保下那些官吏,也会成为抨击的一个缺口。

所以必须要有万全之策,那就是太子朱标亲自去一趟,并且表明立场,那就没有人敢在这件事上做文章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