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杨廷和最终让步

拂袖告别的张璁,径直往宫门而去,然后将身上牙牌,交到宫门将手上,经过勘验无误之后,方能放行。

牙牌又叫告身牌,乃是京官出入宫城必备配饰,若无牙牌,任何人不得出入,盖宫门卒秉持认牌不认人。

因牙牌的特殊属性,故而在官场又衍生出一句谚语,即地方官言:“我爱京官牙牌”。

不过京官同时也衍生一句“我爱外官排衙”,此因地方官出行排场巨大,三班衙役会给地方官净道,防止有人袭官之类的事发生。

然而京城首善之地,绝不会有这等刁民存在,于此京官自然是无缘排场之事。

守门卒勘验牙牌之后,发现并无差错,旋即放开路道,让张璁通往。

张璁昂首阔步,拔步而行,望着巍峨高耸,时有飞鸟掠过的皇城,心中顿起万丈豪情。

作为大礼或问的作者,他如何不知晓,自己里面所言,虽看似只是将群臣,所有在大礼议上面,所提到之点一一反驳,实则更加注重分析继统与继嗣,当考何人。

更是将古往今来,大家习以为常的礼法,进行推翻,需要重新制定。

不然杨廷和不会如此失态。

今日奏疏一旦递上,极有可能会如蒋冕、毛纪所言,从此名声败坏,顶着阿谀奉上骂名。

但也如他在大礼或问所言,“璁不敢为终身谋也。倘若小失礼法,则同夷狄;如若大失,则入与禽兽无异。我惧怕失礼之后所产生结果,所以不敢为自己谋。”

不知不觉张璁已达左顺门外,迎面而来,乃是翰林院编撰杨维聪、翰林院编撰唐皋、御史郑本松、观政进士侯廷训等人早已等候在场。

众人看见张璁走来,上前作揖行礼,张璁回礼之后,同府老乡侯廷训便开口劝道:“罗峰何必得此污名?”

张璁脸上一凝:“笔山之言,璁不甚明白,何谓得此污名?我辈圣人门徒,穷经皓首,所谓何事?无非致君上尧舜,再使风纯朴。

今圣人至孝,当为尧舜可期,而彼辈拘文取义,枉顾礼法正义,此岂可为之?

璁名声是否被污,我并不在意,荀子有云:谣言止于智者!今我若惧人非议,枉顾礼法正宗,只怕后人将会唾弃。”

其实这些话张璁已然在大礼或问写的清清楚楚,根本不需要多费口舌,但见到同是温州人,又是同科进士的侯廷训发问,于是也就多说了几句。

但也只是如此而已。

他不可能为侯廷训的心意,而改变原来的决定。

且侯廷训也无法让他改变主意。

至于失了这个昔日朋友,张璁只是心里默叹,只因道不同,不相为谋,仅此而已。

“罗峰先生之言,皋深以为然,只是足下当知,我辈遵循礼法何为。今张生附和圣意,妄议礼法,来日圣上再欲改他法,君何以为之?

唐某不才,痴长阁下数岁,前朝便已登科,今居翰林已有七年,因朝廷肆意妄为,导致国事败坏之事,皆历历在目,此事君不可不察。”

“新庵公之言实乃肺腑之言,璁自当知晓,然我辈学子,当秉公直言,岂能因咽废食?

天下之事,自古以来非一层不易,由是孔子亦云,夏礼不可证,殷礼惟宋存,今学周,当从周。

堂堂圣贤,亦不曾拘泥不化,我辈虽有不如,但岂能不知变通?

陛下所继位,与古君多有不同,我若视之不见,为一己之私,而罔顾礼法正宗,此焉能谓道学门徒?

公之所言,真主翌日妄动礼法,我辈何为,在下窃以为,若真不合天理、人情、礼法,自当执忠而驳,而非惧来日之事,将礼法正义抛之脑后。”

唐皋没有仗着资历以及年龄,单纯只是与他议论事情,张璁也没有过多苛责,而是和颜悦色,一一将事情分析清楚。

告诉唐皋,日后之事是日后之事,绝不能以怕后来的可能性,而忽视礼法真正所在。

正当杨维聪想要说话之时,张璁突然打断:“诸君无须在言,你每想要我解答之事,我已全录于奏疏之上,若是有何疑惑之处,可取存档一阅,告辞!”

说罢张璁又一次拂袖而去,留下众人面面相觑,大家都是文人骚客,肯定无法如同乡野村夫一般,真的在皇宫大吵大闹,撒泼打滚。

且宫廷法度,也不允许众人乱来。

侯廷训看了看众人,然后问道:“此当如何行之?”

“还是前去通报元辅!此事已然不可止!”唐皋思索一番,然后决定将皮球踢给杨廷和。

毕竟众人不是清流,便是微末小官,对于张璁想要如何行事,根本无法阻止。

至于杨廷和会怎样做,这已非众人考虑之事。

唐皋的话得到多数人认同,随后大家一同趋步赶往文渊阁,将事情向杨廷和禀报。

早就心不在焉的杨廷和,见到众人来了之后,急忙询问结果:“何如?”

“张罗峰不听劝诫,还请元辅定夺!”

虽然心里已有准备,但听到众人之言,杨廷和突然感觉一阵窒息感上涌,扶着桌子咬牙切齿道:“狂生端是不知国事轻重!”然后重重呼吸几口气之后,对着早已经坐在内阁的毛澄道:“此时看来无法遏止了,三江以为何如?”

“诚如元辅所言,此事只怕轩然大波已然激起,无法遏止,澄有愧于孝平、孝庄二帝,这便回去乞老归田!”

毛澄也感觉疲惫感上涌,自从朱厚熜到达京师之后,基本上他就没有一天好日子过,眼看着整个人已经憔悴许多。

其实外人不知道的是,毛澄早自从大礼议开始,便病情逐渐加重,只不过不被外人察觉而已。

如今皇帝大势已成,麾下爪牙无数,群臣想要左右皇帝心意,已然是不可能完成之事。

至于皇帝日后是正德,还是洪武只能交给时间来判断,反正他已经无力回天。

大礼议之所以能从拖到今日,并非因为皇帝无力解决问题,而是皇帝懂得克制,知道事情轻重缓急,方能一拖再拖。

如今有了张璁这个急先锋,引经据典,将朝臣所依典例一一反驳,而群臣却只能拘文取义,此消彼长之下,事态已经明了。

“哎!”杨廷和听后也长叹一声,旋即拿出一份空白绢布,然后书写:“圣母皇太后懿旨:……以朕缵承大统,本生父兴献王宜称兴献帝,母宜称兴献后……”

事情到达这一步,杨廷和只能后退一步,但也仅仅如此而已,不过他不敢担当罪名,是故以张太后名义,写下这封诏书,然后递给毛澄:“三江按照此事颁布吧!”

虽然这封诏书没有加印,也没有经过六科审核,便直接下发礼部,六科给事中完全可以驳反。

不过这件事主要在于,杨廷和与毛澄二人已然达到共同看法,那就是将蒋氏接进宫来,安定君心再说,群臣也不可能会在此刻捣乱。

“好……”毛澄有气无力的答应下来。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