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十九)平叛援明

“拨乱反正!拨乱反正!”

“娘地,这群叛军还真把自己当正统了啊!”

五月,山海关城外,当城头插着“朙”字旗的明军对着关内明军谩骂的时候,山海关外的明军也望着山海关头飘扬的“朙”字旗谩骂。

自从四月明军辽沈战役失败,大明的攻势便受挫,由于铁路被摧毁,补给无法跟上,李守弼只能撤回山海关内休整,而叛军重新占领辽西走廊和山海关。

同时间,朱简焕一直在不断向全国各地发电报,讲述吴王朱简炡挟持武狩帝的经过,散布流言,并宣称李守弼等人着急进攻的原因就是害怕挟持武狩帝的事情败露。

朱简焕本不得民心,但大明没有废太子的先例,加上他如此信誓旦旦。

一时间不仅仅是诸藩,就连海外监察使司及行省都怀疑起了武狩帝到底是不是被吴王挟持,因此不敢对西安方面提供物资,只有陆地上已经派官员前往西安确定消息的行省敢于提供物资。

武狩帝到底有没有被挟持,成为了内战的关键点,在仅有电报的这个时代,大部分人获知消息的来源都只来自《大明报》和朝廷的电报。

现在叛军辖区内的《大明报》报道武狩帝被挟持,明军辖区内的《大明报》则是太子反叛,两方电报也互相扯皮。

诸藩最先信任西安,因此想要下场帮助平叛,结果居然被西安方面拒绝。

如果说这有先例,那倒还好说,但就连齐国都遭遇拒绝,这就让诸藩不得不怀疑了。

西安这样的举动,就连齐王朱伯沐都不禁开始怀疑武狩帝是不是真的被挟持了。

诸藩向齐藩发送电报,询问是否出兵,齐王朱伯沐也举棋不定。

在眼下的大明,叛军认为自己在拯救被挟持的武狩帝,明军则是认为自己在平叛,双方都把对方当成了叛军,两方就这样一直僵持在山海关和漠南、麓川等地区。

这样的情况,直到五月初一,齐国派楚丘郡王朱仲枢前往西安城,并于六月初二抵达西安城,确定了武狩帝正在主持平叛后才得到了结果。

确定武狩帝没有被挟持后,齐藩开始致电诸藩,传达了武狩帝没有被挟持的消息,同时在大明境内发行《齐国报》,以空投报纸的方式在麓川、云南一带释放消息。

在齐国空军的帮助下,麓川、云南一带的叛军这才了解了事情经过,南军士兵大部分投降岳濬,罗辅父子饮弹自尽。

尽管南方在齐国的帮助下反正,但东北一带的叛军还不知晓事情经过,加上朱简焕、张炳忠等人的洗脑,诸军都认为武狩帝被挟持,只有与太子参与了包围紫禁城的叛军知道事情真相。

齐国空军试图进入东北,但均被叛军的天启式重机枪所阻。

限于技术不成熟,老式的侦察机和轰炸机无法逾越重机枪弹幕。

消息传回国内后,齐王朱伯沐决定对三军换装,将咸嘉式军备更换为武狩式军备。

同一时间,武狩帝也认清现实,请调齐军参战……

“哔哔——”

“上船后以小队为单位进入房间好好休息,这次路程预计十二天,十二天后我们抵达九州府。”

“检查好自己手中的枪支,及时退弹!”

八月,齐国西京港口上人山人海。

不过,此刻在这里聚集的并不是商船,而是一名名整装待发的齐国士兵。

此刻的他们已然严阵以待,表情凝重的开始登上一艘艘钢铁运输船。

所有的士兵装备绍庆式驳壳手枪,头戴灰绿色的圆形钢盔,身上穿着齐国新式野战服。

每一套野战服都无比崭新,显然是刚刚发放没多久的。

这套野战服继承了齐文王时期的军事风格设计,外观上稳重严谨,其中上衣采用了封顶式设计,领子的位置呈现黑色,并带有白色的勾边,肩膀两侧可放置军衔配件,胸前带有“皇明齐国远征军”的标志。

此外,在上衣的胸部两侧和腹部两侧还分别带有两个口袋,可供士兵们装备一些小物品。

下身的野战裤也是延续了这种设计风格,而腰间则是外戴的收腰腰带,脚下则是重量轻、坚固耐磨深的武狩式野战靴。

该靴采用硬牛皮制作而成,连接处采用了铆钉和胶水,有一定的防水作用,其内部还加入保暖内衬,可以耐寒和增加舒适度,且适应各种作战环境。

这样的一身,便是齐国士兵的作战服饰和短兵。

此刻他们身上并没有太多的武器,因为除了手枪以外的其它武器和装备需要在抵达大明旅顺府之前才会给他们,而那个时候也代表他们即将参战。

眼下,四十万明军正在长城、山海关防线固守,而齐国成为了他们唯一求援的藩国。

七月初五,齐王向全国下动员令,十万国防军被召集到西京城开始换装,同时齐国十大军校的六万余名学子应召入伍。

八月初一,经过一个月的换装和简单训练,十万齐国远征军开始出发,如今已经是出发的第七天,也是最后一天。

十万齐军将在瀛洲九州府休整半个月,随后一鼓作气乘船登陆辽南。

这是齐国国防军自永昌年间开始,第一次上战场,因此许多人都十分紧张……

“这武狩帝到底是不是被挟持了啊?”

“都派我们下场了,这消息肯定是假消息。”

“管那么多干嘛,咱们打谁,谁就是叛军!”

“要我说,一开始就让我们上场,这叛乱早就结束了,拖到现在打不过才拉我们上战场,呵……”

“那又有什么办法?咱们是藩国,天生的国朝耗材。”

“好了好了,都别说了。”

最后一艘运兵船上,当士兵们七嘴八舌的抱怨起大明时,一名士兵摇了摇头起身走出船室,随后走上甲板,在甲板上深深吸了一口气。

此刻运兵船已经驶出西京湾,来到了东大明洋上。

望着远处的碧海蓝天,感受着运兵船的乘风破浪,这士兵将头上的帽子拿了下来。

帽子下露出的,是经过修剪的长发,不过此刻它们被扎在脑后,只有薄薄的一小层。

齐国士兵入伍就要把头发打薄,尽管可以扎起发髻,但始终和民间百姓的发髻比不了。

不过,想要打薄发髻在这个时代是不被允许的,除了各国士兵,便只有勋贵、朝臣才有这个资格。

“怎么了?唉声叹气的?”

一道声音响起,青年士兵连忙回头看去。

来人的军衔是银条三杠,官职是参将,也就是最后三艘运兵船上所有士兵的头。

如果是普通士兵看到这人,恐怕现在已经冷汗直冒了。

然而青年士兵见到这人却笑了笑,露出几分苦味:“十三叔……”

“嗯……”听到这话,参将靠在了护栏上,眺望远处大海,旁边的青年则是叹气道:

“我真是搞不懂,国朝的事情,诸藩都没掺和,我们掺和什么?”

“虽说叛军得到了军备院的生产线,但这才几个月时间,国朝只要下决心,也不是打不过,干嘛让我们下场?宗长是怎么想的?”

一个宗长的称呼,便暴露了两人的身份。

齐藩发展到武狩年间,宗室已不下五千人,为了方便管理,因此齐王不仅仅是齐王,也是齐藩宗室之长。

这次远征国朝平叛,作为宗长的齐王朱伯沐不仅向百姓动员,同样也向宗室动员。

宗室两千六百余名男丁,这次被征召了四分之一入伍,而青年便是被征召入伍的其中一人。

他是朱慈煌的晜(kun)孙朱靖塵(chen),到他这辈,其实早就已经出了齐王五服,因此他自小除了每年过年时可以领到齐王宫发来的十两银子外,其它时候基本和齐王宫没什么瓜葛。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学校当一个教员,而不是上战场扣动扳机,夺走别人的一条性命。

他只觉得眼下的经历,充分解释了什么叫做事与愿违。

“宗藩体系是眼下太平的保障,你自己以前都说过这话,现在宗藩体系要破碎了,我们齐藩有能力缝补,又怎么能不上呢?”

“就算国朝有能力平叛,但现在叛军有飞机和坦克,国朝则是只有装甲车和步枪、机枪,你说怎么打?”

“况且就我们得到的消息来看,叛军的飞机数量已经有几十架了,坦克也有六十多辆,国朝要平叛付出的代价会很大。”

“咱们一过去,国朝就等同有了制空权,到时候会好打许多。”

“再说了,每年过年拿的那十两银子,也是从国民手中收上去的,咱们既然享受了,就不能让国民挡在咱们前面。”

朱简炫拍了拍朱靖塵的肩膀,随后安抚了一下他便离开了。

朱靖塵望着他的背影,又想了想家中的父母,无奈摇了摇头,随后转身回了船室。

在接下来的这十二天,朱靖塵见到了太多半夜到甲板上啜泣的士兵,甚至他自己也是其中一员。

只是,这些士兵从没有想过回家,因为他们比谁都清楚,他们是最精锐的一批士兵,如果他们跑回去,那就是让别人上战场。

能在齐国当兵的人,早就有了上战场吃子弹的觉悟。

因此,不管士兵们怎么哭,他们终究在八月二十日乘船抵达了瀛洲九州港。

来到九州港,他们这才算是体验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战争气氛。

九州府此时已经被齐军和明军共同接管,港口、街道上尽是实弹巡逻的士兵。

在港口,朱靖塵他们看到了十数万欢迎他们到来的瀛洲百姓。

在他们下船时,许多百姓都紧紧握着他们的手,希望他们能将这次叛乱平淡。

朱靖塵被一个老妇人握住了手,并塞给了他三百文钱,希望他在上战场前吃顿好的。

“这像什么话……”

望着手中的三百纸币,朱靖塵苦笑摇了摇头,事后将纸币上交充公。

由于他们是最后一批,因此在入住军营后,他们便被通知了只有三天的放松时间。

只是这三天里,许多士兵都没有如军官们预料的一样花天酒地,而是帮助九州港的百姓修建房屋。

在这个过程中,朱靖塵也知道了叛军时常会驾驶轰炸机来九州港轰炸,为的就是防止齐军在这里登陆。

这样的现象直到齐军抵达,并用高射炮打下一架轰炸机后才停止。

朱靖塵找到了当初给自己塞钱的那个老妇人,她的家被轰炸机炸塌了,现在正住在简陋的帐篷中。

看着对方生活如此艰难,朱靖塵带着本伍的士兵为她修建了一个简易的小木屋,随后返回了军营。

此时已经是第三天,而当他们回到军营后,远征军最高将领的大都督来检阅了他们这一营。

直到这一夜,朱靖塵他们才得知,远征军大都督居然是当朝世子朱仲杙。

许多人都没有想到,齐王居然把自己而嫡长子也送上了战场。

不等他们回过神来,朱仲杙已经坐车离开了战场。

在他离开后,一辆辆辎重车也进入了军营,带来了士兵们的武器装备。

齐军的武器装备除了身上的野战服和手枪外,依次分别是迷彩雨衣、防水地图袋、防毒面具金属桶,以及甜瓜手榴弹,水壶,武狩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以及配用刺刀和备用弹夹,还有一条装着六十枚子弹的腰式弹带。

除了这些,还有一个战斗背具包,其中有小型帐篷、防潮布、急救包、指南针、工兵铲和刮胡刀等一系列东西。

这些武器装备加在一起,重量达到五十斤,对于士兵的身体素质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不过对于每年都有军训,且军训负重四十斤的齐国后备役来说,想要适应这点重量并不困难。

当夜,他们被通知明天即将前往辽南作战。

这一夜,他们所有人都失眠了,整个军营到处都是睡不着的士兵。

因此在第二天登船之后,朱靖塵便直接睡了过去。

期间他被战友叫醒,因为叛军的轰炸机和战斗机来到了他们上空。

只是不等他们跑到甲板,齐国护航舰队就将轰炸机与侦查机打了下来。

望着那艘重量七千吨的巡洋舰,及上千吨的护卫舰,朱靖塵对于这次战争的结果安心了不少。

经过一天一夜的航行,八月二十五日清晨,朱靖塵他们抵达了旅顺港,而此时旅顺已经被先遣部队打下来了。

在码头上,朱靖塵听说先遣的装甲集群已经达到了二百里开外,而他们要做的就是负责保护后方补给,帮助部队拿下鞍山铁厂。

两个时辰后,朱靖塵他们这一营的卡车、坦克及装甲车已经全部安全下船,作为一名坦克兵,朱靖塵驾驶着坦克在已经被轰炸得破碎不堪的道路上行驶。

他目之所及处,到处都是被轰炸过后的城镇,以及流离失所的百姓,还有投降的叛军。

他们或许身份不同,但他们相同的是他们一个个的都垂头丧气,仿佛失去了什么精神支柱。

朱靖塵问了问,结果这才知道,东北的军民直到齐军抵达前,都一直坚信武狩帝被吴王挟持,直到齐军抵达,他们才了解了事情经过。

一个谎言,便让东北数千万百姓的家园被摧毁,许多太平年间的富人,此刻只能衣衫褴褛的向齐军讨要吃食。

大胆一些的孩子会上前来跟着汽车跑,朱靖塵的总旗官瞧见这一幕,也不吝啬的打开了自己的饼干罐头,将罐头和饼干送给了他们。

朱靖塵问他为什么,总旗官则是说想到了自己的孩子。

听到这话,朱靖塵沉默了许久,直到不久之后观察兵吹响了口哨,并喊出了“敌机”的话,朱靖塵才连忙驾驶坦克停下。

伍长将坦克上的高射机枪对准了空中的侦察机,与其它坦克一同开火。

叛军的侦察机被击落,朱靖塵他们这一伍被派去查看情况。

只是等他们抵达时,侦察机和里面的飞行员已经被火海所吞没,柴油味和肉香味混合在一起,令人作呕。

讽刺的是,飞机的机身上还印刷着“拨乱发正”四个字。

恐怕这名飞行员直到死都不知道,真正的叛军其实是他们。

怀揣着沉重的心情,朱靖塵使用无线电台汇报了情况之后便返回大部队,继续踏上了北上的道路。

武狩十三年(1765)八月二十七日,朱靖塵他们抵达战场前线,所看到的是停靠在辽阳城外的一排排“虎式坦克”。

作为一名驾驶“豹式坦克”的驾驶员,朱靖塵十分羡慕能驾驶“虎式坦克”的士兵,因此他与休息的士兵攀谈了起来。

在交谈之后他才知道,昨日齐军轰炸机群已经将沈阳、辽阳的防空体系彻底轰炸一遍。

然后轰炸机又将大量的《齐国报》撒在了两地,大量叛军直到现在才知道他们才是叛军。

因此当坦克集群抵达辽阳城后,辽阳城内军民就全部投降了。

如果不是没有了柴油,他们恐怕已经和装甲集群部队打到沈阳城下了。

听到这则消息,朱靖塵有些唏嘘。

八月三十日,齐军毫无障碍的收复沈阳。

之后,远征军一分为二,十营三万人继续向北收复东海、漠东、北山、单于等省,其余七万远征军则是走辽西走廊,由北向南全歼盘踞在辽西走廊的二十万叛军。

七万打二十万,听到这串唬人的数据时,朱靖塵心里十分的紧张。

他自登陆大明以来,还没有打过一场硬仗,因此心里不免有些忐忑。

九月初三,朱靖塵跟随大军抵达锦州,而这里盘踞着三万叛军。

锦州守将李锦认为齐军远道而来,难以长久作战,因此他决定对齐军暂取守势,牵制齐国远征军不能迅速北上,以利巩固叛军在北山,东海的统治,支撑战局不出错。

面对他的防守态势,齐世子朱仲杙下令全军侦察机、轰炸机出击。

九月初五,二十架侦查机出现在锦州上空,在发现城内防空地点后迅速上报,齐军火炮集群对城内防空阵地发起炮击。

正午,锦州城内防空体系已经崩溃,二百架轰炸机出现在锦州上空,对锦州投下了大量的《齐国报》。

李锦见状,知道大势已去,随即饮弹自尽。

半个时辰后,锦州三万守军投降,而齐军也一直用这种方法来收复辽西走廊的一座座城池,无往不利。

说到底,朱简焕所仗的就是大明没有废太子的战绩和百姓对大明制度的信任。

一旦他的谎言被揭穿,肯为他卖命的人便会少之又少。

九月初十,当朱靖塵登上残破的山海关,辽西走廊全境收复。

剩下的三个月里,齐军如法炮制的收复了一个个地方,将朱简焕的谎言无情揭开。

冬月十五,朱简焕在北山的奴儿干海投海自尽,北军都督张炳忠、锦衣卫都指挥使骆常宫、东宫李黄来等人饮弹自尽。

至此,为期两年半的“武狩内战”宣告结束。

这场全面内战中,叛军伤亡人数二十七万三千余人,投降人数七十六万余人,明军伤亡人数接近二十万。

齐军参战十万人,伤亡一千六百余人。

战争波及了两京十六省,牵扯三亿四千余万平民。

在战争中,约有四百余万百姓死于战火,另有一亿三千余万人成为难民。

在战后第三年,首辅李子任所撰写的《武狩之变本末》结尾,他估计这场战争直接给大明造成的死亡、伤残及失踪等项人口损失共计超过一千五百万人。

从人口损失的角度看,他估计内战及之后三年的人口损失总数应在两千万人以上,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六十亿明两以上。

在李子任自己的日记中,他在战后回忆说:“如果万岁能提前让齐国参战,抢夺制空权,揭露逆太子的谎言,或许这场内战将会在三个月内平定,所波及的百姓不会超过一千万人。”

“由于万岁和朝廷的判断失误,导致了叛军窃取军备院密库,从而赢得了生产秘密军备的时间,导致中期我军辽沈战役受挫。”

除了李子任的回忆,民间许多平民也自己记载了大量关于这场内战的经过。

以平民的视角来说,华北与东北的大量百姓所看到的都是战火纷飞和人性的丑恶,因此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作家。

但不管如何描写,许多作家都认为在这场内战中,武狩帝做的最错的举动就是第一次拒绝齐国下场。

这个举动,导致了东北军民认为武狩帝确实被吴王挟持,因为此前大明从未拒绝过齐国主动提出的一些平叛请求,直接导致了东北军民死伤惨重。

战后第四年,根据户部统计,华北与东北的两亿四千余万人口仅存不到一亿六千万,大部分人口迁移到了海外或者河中、泰西、波斯等地。

尽管这极大充实了大明在西陲和海外的人口,但却给东北百姓留下了无法磨灭的惨痛记忆。

在国史官的笔下,这场内战也被称为“武狩之变”。

推荐一本朋友的书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