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2 到达华亭县

不来华亭县不知道,来了华亭县之后,这才能够知道,这华亭县是多么的穷。

整个华亭县都是由星罗棋布的小渔村组成,虽然也有县城,但是却小的离谱。

甚至,这华亭县的县城,还没有大兴,洛阳这等繁华之地的一个集镇热闹。

最为关键的,华亭县几乎都是盐碱地,这种盐碱地十分不适合耕种。粮食产量很低,当地的百姓贫穷到只能用鲍鱼和大闸蟹充饥。

这些日子,上将军李牧要来华亭县建造船厂的事情已经在华亭县传开了。

这华亭县一改往日沉闷的气氛,变的异常的活跃起来。

上将军要在华亭县建造造船厂,这对于当地依靠鲍鱼和大闸蟹充饥的穷苦百姓十分高兴。

要知道,既然要兴建造船厂,那么是必然要用到工人的。什么木匠,铁匠,泥瓦匠......

但凡是这些有一技之长的人,那必然是能够找到活干的。即便是没有一技之长的人,那也不用怕!

便是没有技术,那也完全可以出苦力干活。伐木了,搬运石头了,这也都需要人手。

在者说来,上将军李牧的人品,那在大隋百姓当中可是有口皆碑的,大家都知道,上将军那是爱民如子,必然不会亏待百姓。

甚至,就连城中的这些商户,一个个也笑开了花。

他们也听说了,上将军这次前来,那不是一个人来的。他随行带着的工匠和护卫的士兵,足足有上万人。

这上万人来到华亭县之后,得吃喝用度吧。这些人可都是从京城来的,个顶个的有钱。

这些人一旦来到华亭县之后,就这么说吧,华亭县的gdp挠的一下就上去了。

华亭县的这些个沿街商户,都把自己的门面给擦的干干净净的,就等着上将军带人前来了。

秦琼率领两千精锐骑兵在前头开路,后头这才是李牧带着工部的这些个官员工匠,还有负责左右护卫的兵丁。

这支队伍的人那可真是不少,就这么说吧,他就是没有一万,那至少也得有八千来人。整支队伍浩浩荡荡的,足足绵延了好几里地。

“上将军来了!”

“欢迎上将军!”

“上将军,来了您就别走!”

......

......

在距离华亭县还有三五里地左右的样子,这路边便站着不少欢迎李牧的百姓了。

这些百姓看着李牧的这支队伍,一个个是兴高采烈,高兴的大喊大叫。

“上将军深受百姓爱戴,这些百姓都是来迎接上将军的啊!”一旁的李春在旁边说道。

这个李春,便是历史上哪个建造了赵州桥的李春,如今宇文铠已经老了,李春已经渐渐的接替了宇文铠的工作,执掌整个工部,负责大隋的工事。

建造船厂,修建海船,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为此,李牧从工部调集了大批的人手。

“承蒙百姓厚爱,定要让他们富裕起来,这才能够对得起当地百姓啊!”李牧对李春说道。

此时,已经距离华亭县很近了,远远的身子已经能够看到低矮的城墙了。

到了华亭县,这就说明,距离大海也已经不远了。

甚至,在此处,阵阵的海风袭来,都能够感受的到空气当中弥漫着一股咸咸的海腥味。

华亭县,城门。

此时,华亭县的县令已经早早的带着县衙的一堂官员候在城门外头了。

“下官,见过上将军!”离着老远,这华亭县的县令纳头便拜。

华亭县的县令倒是一个好官,倒是将这华亭县的治安治理的很好。这县令也想让华亭县富裕起来,他也想让华亭县的百姓能够吃的上饱饭。

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这华亭县,是要啥没啥,这地里头也不怎么长粮食,这为之奈何啊?

而今,李牧这一来,顿时让华亭县县令看到了希望。他们华亭县能不能富裕起来,百姓能不能过上好日子,那就全看李牧的了。

作为华亭县的父母官,这华亭县令可以说是为华亭县操碎了心。

“县令请起吧!”李牧朝着华亭县县令说道。

李牧将华亭县县令邀请到自己的身边,与自己并行,这倒是让华亭县令受宠若惊。

李牧这是什么身份,这可是大隋的上将军,半壁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论身份,李牧这身份就比皇帝杨广差点。

他不过是一个七品芝麻官,一个小小的县令而已。他能够和李牧并行,这是何等的荣幸。

这时,只听李牧朝着华亭县令问道:“咱们华亭县有多少户人家,青壮劳力又有多少?”

听到上将军问话,华亭县县令连忙回答道:“咱们华亭县是个小县,全县上上下下,便是算上下面的各个渔村,也就三千来户人家。人口不过一万五千来人,至于青壮劳力,五千上下的样子!”

听闻此言,李牧的眉头紧紧的皱了起来。

全县上上下下加在一起,不过一万五千来人,能够出力的劳工,更是不足五千。

如此看来,这华亭县,那可不是一般的小啊!

尽管李牧对于修建造船厂的事情一知半解,但是,也知道,五千人是绝对不够的。

“李大人,前期修建船厂,大概需要多少劳工!”李牧朝着李春询问道。

来的路上,这每天晚上李春都在为修建船厂做着计划。可以说,这修建船厂需要多少人,多少木料,多少砖瓦,李春都是烂熟于心。

根据李牧的要求,这船厂最大要能够造五千料以上的大船,最小的也得能造三千料的船只。

三千料是个什么概念,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力战舰宝船,宝船长五十几丈,宽十几丈的大船,也不过就是六千料而已。

李牧要造的这种五千料以上的大船,那几乎就和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没有多大的差距了。

在李春的设计图上,这造船厂的规模很大,单单是各个级别的船坞,那都得足足造六个。

李春思量半天之后,一本正经的回答道:“上将军,初步估计,在不算工匠的情况下,单单是伐木,采石,运送石料的劳工,都得两万来人!”

“若是加上工匠的话,至少得接近三万人的样子!”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