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云背景与张京和王国类似但不同,邱云1956年生于湾湾,随后赴美求学,1984年他进入漂亮国最著名的贝尔实验室,从事半导体研发工作。
离开贝尔实验室后,邱云加入湾积电,担任工厂高级总监。
2000年,张京在大陆创办中心国际,邱云追随张京来到中心,担任高级运营副总裁,是张京身边最重要的副手。
2005年,邱云与张京就公司运营管理等多项问题上意见不合,最终辞职离开。(张京要扩张,邱云要稳定)
离开中心后,邱云受到老乡邀请,这个老乡就是后来接替张京担任中芯CEO的王国。
2005年王国还在华红NEC(芯片代工厂)担任CEO,王宁国就邀请邱云,来“华红”当营运副总。
但是后来“华红”资金链出了问题,12英寸厂的建设资金一直拖着不落实,最终王国辞职,邱云也辞职。
辞职后,王国去了中芯,而邱云和张京意见不合,张京在他不可能回中芯。
邱云最后选择去了一家马来西亚芯片代工厂,马来西亚矽佳晶圆(Silte
aMalaysia)任职。
再后来2009年,“华红”NEC总算解决了资金链问题,12英寸生产线重新上马。
华红当时的董事长张义就打电话给邱云,劝说他别再马来西亚代工厂干了,马来西亚没前途,你是个大才,还是来大陆,来大陆干吧。
这个“张义”上面提到过,就是江舟的老同学,江舟担任中心董事长,张义担任华红董事长,江舟死后中心董事长就是找的张义来当。
可见半导体行业是个圈啊,弄来弄去其实是一批人,大家都是老相识。
所以你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当张义当上中心董事长后,在董事会里会力推邱云来当中芯的CEO,邱云和张义也是老相识了,这条线埋在这里。
邱云接受张义邀请,从马来西亚代工厂回到华虹任职,后来当中心结束了权力内斗后,张义再次邀请邱云,来中心当CEO。
邱云本就是第一批创办中心的老员工,2005年因和张京意见不合离开中心,之后兜兜转转了一圈又回到了中心。
对于中心,他是有着深厚感情的。
而邱云接手的中心,是内部权力斗争后的中心,虽然斗争的两派人最终都没得胜,但大陆派和湾湾派的矛盾依旧摆在那里。
但邱云的上任,很大程度上稳住了人心,邱云上任前,大陆派势力以两大国企入股为代表开始不断增加,湾湾派势力明显感到了恐慌和危机感。
但邱云本身是湾湾人,又是技术出身,这就稳住了企业内部一批湾湾派的人心,堵住了因王国辞职而爆发的湾湾派辞职潮,将企业引向一个派系相对平衡,内斗大幅减少的良性发展之路。
稳定,是一切发展的基础,邱云很好的做到了稳定。
邱云上台后的重担,除了平衡公司各方势力,加强公司团结稳定外,更有外部压力。
2011年半导体正是不景气之年,就连芯片代工龙头联电和湾积电都连续三季度亏损,营收持续下滑,更别提刚从内斗中缓过神来的中芯了。
中心从创办开始,9年从未盈利。
产业大环境的不景气,雪上加霜的成了笼罩在邱云头上的又一片乌云。
大家要知道一个制程的芯片,通常分为三步
1,研发,2,试产,3,量产
任何芯片,你光研发出来,也只是跨出了第一步,重要的是量产,重要的是良率。
我们打个比方,同样一款14纳米制程芯片,中心国际的良率只有50%,但湾积电的良率是98%,仅仅这一项良率上,中心的14纳米芯片制造成本,就是湾积电的两倍。
因为良率不足,你批量生产芯片的成本是对手的两倍,那请问你还怎么竞争呢?
即便中心有着大陆便宜的土地,以及各项政策补贴,也都无法摊平这个成本。
芯片制造是个非常特殊的行业,对于资金投入的门槛,非常高,属于重资产,重资金的投入。
每一代晶圆技术,都是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投资,而且越是新的一代,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就会更大。
因此作为一个芯片代工企业,你必须有足够大的销售量,才能够去摊平前期的巨大资金投入,以及获取利润。
不然的话,你就不断赔本。
中心2000年成立,在张京的率领下大举扩张,后来被叫做盲目扩张,产能不断提高,但都是赔本买卖。
除了赔本买卖外,每年要还银行的贷款,设备生产线也每年产生大量折旧费。
9年里中心从未盈利。
这就是邱云上任中心,平息内部矛盾后,才真正要面对的大问题。
邱云决心要彻底改变中心的整体战略。
在张京时代,中心的战略是,扩张扩张再扩张,追赶追赶再追赶。
投入大笔钱去扩大生产线,研发下一代的晶圆技术,誓要在最短时间内搞出华夏人自己的最强芯片代工。
但这条路已经被证明是失败的,没有一个股东能忍受一家从不盈利的公司。
邱云做过三家芯片代工厂CEO,他很清楚中心的根本问题在哪:
野心太大,步子太快,所以他上台后彻底推翻过去张京那一套。
用他自己的话讲叫:放下野心,放慢步子,稳扎稳打。
这很重要,这是让中心在经历了巨大内忧外患后,稳定下来的根本。
所谓“千金易得,一将难求”,邱云就是那个良将,他所用的战略是:
1,注重更成熟工艺的应用,暂不追求最先进的制程
2,放弃张京创建之初的盲目扩张战略,转而保持高产能的良好良率
3,将重点放在国内市场,依托国内市场发展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战略,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战略。
在邱云制定了总体战略后,中芯走上了一条与张京时代,完全不同的路。
2009年(张京时代)中心营收仅有20%来自华夏,近60%来自北美。
而邱云接手中心后,中心战略大转变,来自华夏的营收快速提高,在2016年邱云辞职前一年,中心有高达50%的营收来自华夏,来自北美地区的仅29%
邱云总算让中芯赚钱了!而且是一直赚钱!
2015年,由全球820位专业投资经理和资深分析师共同投票选出的,“亚洲高科技公司管理层排行榜”上。
邱云排在半导体行业最佳CEO第三名,(第一名是湾积电的管理层)。
当时这个专业奖项给与邱云的评价引用了诸葛亮的《出师表》,称赞他“受任于乱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是他带领着中心从“扩张时代”,走入了“中兴时代”,创下连续三年盈利,连续十三个季度都盈利的佳绩。
他彻底改变了中心在全世界眼中“老亏损户”的形象。
邱云上任时,中心市值118亿港币,2015年7月他获得最佳CEO奖时,中心市值317亿港币。
市值成长了将近3倍,四年里的年复合率更是高达28%。
邱云不仅拯救了中心,稳住了中心,更让中心成熟了起来。
中心前后4任CEO,有且只有在邱云的任期内,中心的股价绝对涨跌幅是上涨的,其他三位CEO任内都是不同程度的下跌。
这就是邱云的厉害之处,我们常说打天下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在阵前英勇拼杀的将军,还是在帐内出谋划策的军师?
你问一百个人九十个人会告诉你,都不是,最重要的是在大军后方,保障粮草供应,稳定军心的后勤部长
打天下难,还是守天下难?
攻天下难,还是稳天下难?
邱云让中心在经历了内部权斗,外部景气不佳的大风大浪后能够稳住,不仅稳住,还能连续盈利。
这就是他最厉害的本事。
在邱云任职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心的对外资本支出从没超过湾积电的20%。
2011年,中心资本支出和湾积电相比,只有人家的14%。
2012年,资本支出和湾积电相比,只有人家的6%!
2013,2014年,都只有人家的8%。
2015年回升了点,但也只有16%。
资本支出代表什么?代表着购置新设备,建设新生产线,以及最重要的,研发新技术。
但邱云在这上面的投入和湾积电相比非常少,这直接就造成了一个结果。
那就是中心和湾积电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大。
大家要知道,中心不是一家普通的企业,我们说直白点,他是一家带着政治任务的企业,他一样肩负着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
这就决定了,中心不能只顾着赚钱,甚至在很多人眼里,中心可以不赚钱,也要把最新的芯片代工技术给搞出来。
这是中心面临的矛盾,也是邱云面临的巨大矛盾。
当中心连年盈利,但和湾积电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大时,大家觉得,外界会怎么骂中心?
中心左边肩负着国家半导体制造的巨大责任,右边肩负着董事会要求盈利的巨大压力。
你要他怎么选?
企业经营和国家战略之间居然是相互冲突的,你要国家战略就别盈利,你要盈利就要放弃国家战略。
你要中心怎么选?
中心没法花大钱砸在最先进的工艺上,不断辜负着社会的期待,国家的期待,社会,乃至中芯高层,给邱云的压力越来越大。
中心,不能只想着赚钱,而不想着民族责任。
中心,是时候追赶了台积电了。
而中心追赶台积电的第一步,就是让优秀的稳定大将,先走人吧。
说来有点忧伤,但还是那句话,没有最好的战略,只有最适合的战略。
2011年邱云及其团队,受命于危难之间,扶住了将要倾倒的中心,并且在之后的七年中将中心带入了稳定的盈利模式。
但当2015年一个计划提出,也就是“2025年华夏制造”。
华夏必须迈入制造业强国!这个大国目标明确制定后,中心就不可能再继续守城了。
强国制造,如果没有芯片产业,何谈强国制造?
2017年川普上任漂亮国领导,华美科技冷战风云突起,中心左肩上的民族责任突然沉重万分。
在这样的背景下,你认为守城之剑邱云还能继续在中心干下去吗?
邱云与中心没有矛盾,中心也非常感谢邱云。
只是,时代不同了。
太平洋彼岸的对手,来者不善……
2017年5月10日,邱云以个人原因请辞中心国际CEO。
五个月后,中心从棒子三星那里,请来了一把极为锋利的宝剑。
这将是一把能和芯片代工龙头湾积电,拼杀的宝剑。
2017年,中心正式开启了追赶湾积电之路。
一只南美雨林里的蝴蝶扇动翅膀,结果却造成了美国的一场龙卷风。
这著名的“蝴蝶效应”也一样反映在中心寻找第三柄利剑的故事上。
2013年,湾湾“绿色能源”浪潮兴起,全湾湾大批民众反对核能发电,湾湾从南到北爆发一连串的“废核运动”。
面对这种非理性的,民粹式的反核运动,被蔡大妈炒作来攻击果党。
打废核牌,高喊“无核家园”,是民鸡党没执政时的政治把戏之一。
为了反击社会上这种不理性的声音,2013下半年开始马英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能源之旅”。
他特意去了湾湾的“核三厂”和“核四厂”,并且晚上就睡在了“核三厂”,深入了解六座核能机组的运转效能。
当时湾湾地区在国际原子能署的年度评估中,连年评价都是全球第五,表现优异,堪称模范。
马英这样做当然有他的政治考量,湾湾的经济高度仰赖电子产业,而电子产业作为高科技产业,极度需要一个稳定的供电环境。
湾湾,不能接受一个不稳定的电力供应。
但事情没有马英想的那么简单,湾湾人急着想当欧州人,他们多次拿德过举例,德过能废核,为什么湾湾不能?
不用核能,使用清洁能源,我们湾湾一样能过得很好。
在蔡大妈和民鸡党多年的民粹式鼓动下,湾湾出现了享誉世界的“用爱发电大队”。
不用核能,用爱发电。
为爱发电大家是不是很熟悉,没错最早就出现在这里。
虽然没有人告诉我,用爱怎么发电(永动机吗?)但当时参与反对的人,怀揣着美好的憧憬,相信一个无核家园是更有利于湾湾的。
2015年12月,距离湾湾大选只剩一个星期了,为了再度提醒湾湾民众,湾湾不能没有核能,湾湾不能被民粹绑架,马英再度开启“能源之旅”。
只不过这次的能源之旅,他没去核电厂,而是去了“湾积电中部科学园区”。
湾积电,是湾湾最重要的核心制造业。
在科学园区内,湾积电董事长张谋全程陪同马英,介绍整个园区对于电力的依赖有多大。
张谋很严肃的对马英说:
“湾积电的制造工厂只要缺电60秒,整条生产线的全部流程都作废,整批产品都是废品,都必须从头来过,所以我们湾积电宁愿花五倍的电价自己建发电厂,也不能接受一分一秒的停电。”
在随后马英与张谋的内部简报会议中,张谋很不愉快的告诉马英:
“现在我们湾积电投资湾湾有两大隐忧,一个是2017年湾湾很可能发生停电危机,另一个是湾湾的环保组织反对,让工厂无法运转。”
这是张谋在2015年对马英讲的话。
张谋的内部简报预测,准确的让人难以置信。
果不其然,在2017年8月15日,湾湾发生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无预警停电事故”,史称8一五大停电。
2016年1月,在湾湾大选中果党候选人朱伦惨败(得票31%),民鸡党蔡大妈当选湾湾领导(56%)。
蔡大妈的当选,意味着“废核”的开始,而废核意味着湾积电对于湾湾能否稳定供应电能的无限担忧。
张谋是个老谋深算的战略家,战略家的眼光都放的足够长远,当张谋跟执政者抱怨湾湾供电不行时,你就应该知道这个问题已经存在很久了,而且很严重了。
更重要的是,他也必然做了两手准备。
早在2013年,当湾湾刚开始高喊废核的时候,当马英第一次开启“能源之旅”的时候,张谋就已经谋划将生产线搬去大陆了。
2015年,湾积电正式宣布,投资30亿美元在南jing建造14纳米厂。
张谋30亿投资南jing,盘算有二:
1,岛内民粹盛行,无法提供稳定电力,芯片厂停电60秒,整条生产线全毁。
2,大陆市场芯片需求庞大,在大陆建厂可使产品成本压得更低,更不存在大陆关税问题。
张谋投资南jing的决策在当时大受欢迎,但无人注意到在会场一角默默思索的“中心”。
2015年,湾积电决定在南jing建14纳米厂,而这一年中心的技术能力,只停留在28纳米。
14纳米和28纳米的差距,十分明显。
湾积电来南jing的消息,对中心来说,无疑是在中心的心脏上,捅了一刀。
而且当时张谋在接受湾湾媒体采访时说的很明白:“投资南jing的厂是独资,绝不会把先进技术交给大陆。”
在半导体制程的游戏里,技术就是一切,最先进的制程就是一切。
赢者通吃,如果中心无法在技术上追赶湾积电,那两家企业之间的代差越拉越大,最终等待中心的就只有死亡。
一只蝴蝶在海峡对岸扇动翅膀,引起这边一场龙卷风。
谁会想到,用爱发电大队,竟然促成了中心又一次的战略大转变。
在第一剑里提到,张京辞职后,中心进入混乱的内斗时期,最终内斗以张义出任董事长压住了场子,张义又请来邱云管理公司。
邱云是守城大将,善于为公司带来稳定的盈利,他一改张京时代“盲目投资、大举研发”的烧钱战略,推崇稳扎稳打,先实现盈利,让公司能稳定的活下来。
毕竟,如果连明天都活不到,还谈什么未来呢?
在邱云的管理下,中心终于扭亏为盈,并且开始连年盈利。
但是稳定和盈利也付出了代价,那就是和湾积电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大。
如果湾积电的南jing14纳米厂开始量产了,但中心的技术还停留在28纳米,那中心就别玩了。
加上华夏制造2025年提出后,中心就被赋予了更大的红色任务,以及更多的社会期待。
不管是外部威胁,还是内部压力,中心,都没办法再守下去了,它必须杀出去!
追赶技术,逐渐转变为中心的首要战略目标。
但这个重大战略目标的转变,就和中心当时的管理者邱云相违背。
术有专攻,有擅长管理的,有擅长盈利的,也有擅长技术的。
一个企业在一个时代所需要的战略定位和目标不同,自然需要不同的管理者。
中心,需要一个能快速追赶技术的,能快速缩小与湾积电距离的“新管理者”。
2017年5月10日,邱云请辞中心CEO之职。
5个月后,2017年10月,同样来自湾湾的梁松入职中心国际,担任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