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说服二老

苏牧的话,再次让章元和南江陷入了沉思。

《书》损毁了。

但是又没有损毁。

只看字面意思,好像是完全矛盾的两个概念。

可是,不管章元还是南江都明白,这两个概念一点都不矛盾。

《书》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确实损毁了。

这对龙国的文化传承来说,是一个难以接受的遗憾。

但《书》又没有损毁。

因为,《书》的精神,经过一千五百年的沉淀。

经过春秋、战国的文化发展,已经融入到了龙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它的载体虽然被损毁了,可《书》的精神却又通过其它的载体,继续传承着龙国文化的精髓。

《书》损毁的只是外壳,而它的精神,永远的融入到了龙国人的基因内。

从客观上来讲,《书》在历史的特定时期,推动了整个中华文明的进步。

作为龙国文化典籍的元典,《书》当之无愧。

苏牧看着陷入沉思的章元和南江,并没有急着追问。

而是坐在一旁,等着两位学术泰斗消化。

大概过去了十分钟之后。

南江率先开口道:“多谢苏先生!”

“南老,您这话可折煞我了。”苏牧立马起身道:“我这是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你们听听就算了。

有什么意见,都可以提出来。

我们继续交流。”

“不!你说的很好。”南江自我批评道:“是我的眼界出了问题。

在选择我们中华典籍的时候,我只是站在当代的视角,站在中华典籍对现代人影响的维度去看问题。

直接把《书》这个存在瑕疵的典籍,自动排除了。

忽略了《书》在历史中的渊源。

作为龙国文化的元典,《书》虽然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

可它的精神,却是早已经融入到了我们龙国人的精神文化之中。

比起《道德经》来说,我也赞同《书》成为我们《典藏里的华夏》第一本戏剧化的作品。”

见到南江退让,章元也开口道:“不管是从历史渊源,还是历史地位来说。

《书》作为龙国的文化元典。

都是值得尊敬的。

尽管它本身因为历史的缘故,存在着一些遗憾。

可,它对我们文化的意义,却是深远的。”

看着章元东扯西扯,南江不耐烦道:“老章,你就直接说,第一本戏剧化的典籍,到底是《尚书》好呢?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app爱阅最新章节。

还是《周易》更好?”

“急什么急?”章元不耐烦的翻了个白眼,继续说道:“相较而言,我也觉得第一戏剧化的典籍,选择《尚书》更为合适。”

“既然两位老师都同意了,那我们就正式确认第一本戏剧化的华夏典籍,就是《尚书》了。”苏牧再次确认道。

“同意!”

“我没什么意见。”

“现在题目虽然确定了,不过我还需要两位老师帮我一个忙。”苏牧继续道。

“需要我们做什么?”

“是这样的。”苏牧娓娓道来道:“我们现在虽然确定了戏剧化的第一本典籍是《尚书》。

但是两位也都知道,《尚书》的内容都是一些政论。

如何戏剧化,成为了我们的难点。

以两位老师的学识,能不能给我们一些建议?

帮助我们开拓开拓视野。

打开打开思维。”

“这个简单。”自己推荐的《周易》被拒,章元心中多少有些失落,可一听到苏牧还有忙请自己帮,瞬间来了兴致,侃侃而谈道:“我觉得《尚书》的戏剧化改编。

在融入《尚书》内容的同时。

也要注重突出一下《尚书》的历史传承。

比如,历史上最重要的孔子删述六经。

我们可以加入这个故事情节,站在孔子的角度。

告诉大家,为什么要删述六经。

删述六经的意义和影响等等。”

苏牧像是一个听话的学生,拿着笔和本,老老实实的将章元所说的话,用速记的方法记述了下来。

一边记录,还不忘一边称赞道:“章老师这个建议真好。

加入这个情节,既可以站在孔子的角度,展现《尚书》的内容。

又能凸显《尚书》对孔子思想的影响。

这个想法很奇特。

我们怎么没想到呢?

关键时刻,还需要您这样的泰斗指点才行。”

被苏牧这么一夸,原本有些失落的章元,郁闷的心情瞬间荡然全无。

笑着回道:“拙见,拙见!希望能对我们的节目有所帮助。”

这场面,倒是看的南江有些难受。

不就是建议吗?

光你章老儿有?

我南江就想不出来了?

看不起谁呢?

于是,南江开口道:“说到建议,我倒是觉得,应该加入《尚书》被损毁的过程。

以及伪《古文尚书》的存在。”

“加入《尚书》损毁的过程和伪《古文尚书》?”苏牧故作疑惑的问:“南老可以详细的展开说说吗?”

“在历史上,《尚书》曾经遭受过多次‘灭顶之灾’。”南江娓娓道来道:“第一次是秦朝焚书。

要不是伏生拼死护书,恐怕就没有了今天的《尚书》。

历史学界因此有了一句名言‘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有《尚书》而无伏生,人亦不能晓其义’。

伏生对《尚书》的传播,居功至伟。

除了伏生护书之外,还有就是梅赜献书......”

苏牧认认真真的听着南江的讲述。

然后也是装模作样的在小本本上记录起来。

最后,故作醍醐灌顶的称赞道:“南老从护书的角度出发,描绘出了我们先辈,为了文化的传承,不辞辛苦,甘愿奉献的精神。

不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的存在。

我们龙国人的文化,才会历经上下五千年。

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南江点头道:“这两个成语用的好。

我们龙国人的文化,有了先辈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

才会有了现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多谢两位老师的建议。”苏牧恭敬道:“两个位老师的建议,给了我们节目组新的制作方向。

我相信,我们节目组肯定能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

完美的呈现历史典籍的另一面。”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