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林先生,何为以工代赈?

朱樉嘿嘿一笑,也不否认。

跟着林澈学了这么长时间,别的知识没学多少,脸皮倒是厚了不少。

不懂就问,反正在学识渊博的林先生面前,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在朱樉锲而不舍的努力下,林澈妥协了:

“行了,行了,你不要再夹了,没见咱碗里菜都堆满了!”

“你不就是要听吗?没必要整这些虚的的。”

“滚回去老实坐好,咱说给你听!”

闻言,朱樉顿时大喜,屁颠颠的坐了回去。

“这就对了!”

“林先生您说,咱不打扰您!”

听到这。

隔壁的朱元璋也被整笑了:

“老二这小王八蛋行啊!这锲而不舍的精神,像咱老朱家的种!”

“还别说,他这死缠烂打,对林先生还真管用。”

一旁朱标闻言,笑了笑,不知道如何接话。

自家这二弟或好或歹,不知道下面哪句话,又惹得父皇勃然大怒,要拿玉带抽人。

“那咱就接着讲。”

林澈放下手里的酒盏,身子往后仰了仰,让自己舒服点,自问自答:

“这文化传播靠什么?流通。”

“这经济发展靠什么?还是流通。”

“两者都是通过流通,获得发展和传播的。”

顿了顿,林澈继续道:

“任何事物一旦失去流通,一成不变,其结果必然是落败和灭亡。”

“都说两宋是华夏最孱弱的王朝,最屈辱的王朝。”

“但不可否认,两宋在文化和经济流通上,做的可圈可点。”

“北宋汴京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繁华都市,商业发达,城市居民达几百万。”

“北宋汴京还取消了宵禁,汴京夜市更是热闹非凡。每天晚上街上都张灯结彩,歌舞升平。”

“《清明上河图》更是将汴京的繁荣景象,描绘的栩栩如生。”

林澈瞟了眼目不转睛专注听课的朱樉,接着往下说:

“汴京的繁华不仅是宋人聚集地,同时也吸引了大批有钱的异族人,他们不远千里来到汴京吃喝玩乐,享受中原文化的美好。”

“随着居住汴京的人越来越多,这里的消费也水涨船高,同样老百姓做些小买卖,也越来越容易,生活自然就慢慢富裕起来。”

“老百姓生活富裕了,文化生活也跟着提高了,像戏曲、杂技、表演也就相应的多了起来。”

“经济发展推动文化发展,同理文化的开展促进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可以这么说,拿文化比较,谁也比不过咱华夏。”

“这之后,蒙元取代宋,作为草原民族的元朝,元酋担心汉人叛乱,遂恢复了宵禁制度,这就是开了历史倒车。”

“蒙元政权随后一系列是骚操作,将华夏文化打入深渊,也因此阻止了经济的蓬勃发展。”

“元末的经济惨状,依然历历在目。”

说到这,林澈深深叹了口气:

“然而到了大明朝,当今皇上非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

“这就让人难以理解!”

“蒙元毕竟是异族,是华夏的外来侵略者,中原大地都是他的敌人,担心汉人叛乱而采取宵禁,犹可理解!”

“可当今皇上害怕什么?”

“汉人正统,得国最正,莫过于大明!”

“他怕啥?”

一语落地,鸦雀无声。

朱樉愣在了当场,隔壁的朱元璋,更是瞠目结舌,说不出话来。

一个小小的宵禁制度,竟然造成这么多的反应,影响到国家经济命脉。

甚至间接导致了亡国?

这未免太恐怖了!

朱元璋艰难的从椅子上站起起来,额头布满了冷汗。

另一边。

“林先生…”

朱樉看着林澈眼神中满是震撼,小心翼翼道:

“有没有一种可能,我说假设啊!”

“宵禁令古已有之,特别是战乱、和灾祸横行的时代…”

“眼下咱大明立朝不久,国家尚且不够安定,等到一切步入正轨,或许就不需要宵禁了?”

话音未落。

林澈呵呵一笑,望向朱樉反唇相讥:

“别骗自己了!”

“伱认为有这种可能吗?”

“之前讲户籍制度,让百姓终生从事一种行业,就是最好的佐证。”

“你是一名军户,去抢商户的饭碗,出外摆摊做些小买卖,你就已经犯了国法!”

“懂不懂!”

“由此说明,当今皇帝不是没考虑到,而是再三权衡之下,做出的决定。”

林澈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不满,摊手道:

“取缔宵禁,以工代赈,多好的生财之道?”

“大力弘扬汉文化的同时,还能发展经济,让老百姓多出一条挣钱渠道…”

“只可惜,皇上看不到。”

听到这里,朱樉还是有些迷糊,只是一个新名词,吸引了他的注意。

“林先生,啥叫以工代赈?”

“一个宵禁有这么大的影响吗?”

“我咋越听越糊涂啊!”

说到这,朱樉不忘补充几句,咯吱一下他老子:

“咱们这位皇上的眼光本来就有问题,这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您也别生气!”

“…嗯,等皇上该估计没这个可能,不过,等到太子登基继承大统,应该差不多。”

朱元璋:“…”

朱标:“???”

林澈对朱樉的话也没放在心上,解释道:

“以工代赈对你来说是个新名词,但事情并不新鲜。”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在使用了。”

“简单来说,朝廷安排一些基础建设,老百姓参加这些建设,获得劳动报酬,直接让老百姓挣到养活自己的钱银。”

“这不同于朝廷直接发钱给老百姓,而是让老百姓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

“朝廷发钱,能发多少?”

“到头来,不仅是杯水车薪,还养了一众懒汉闲人。”

“朝廷这么做又有何意义?”

看着一脸懵逼的朱樉,林澈无奈道:

“这么说,你还不懂,那咱就举几个例子,你听了应该会明白。”

“春秋时期,齐国发生旱灾,上大夫晏子请求齐王,发放粮食救济灾民,齐王没有同意。”

“此时他正准备修建一个巨大的祭坛,请求祭天求雨。”

“晏子见齐王态度坚决,便向齐王讨了这个差事,负责建设祭坛。”

“同时命令建设这座祭坛的必须雇佣受灾的灾民,并故意扩大修建规模,拖延完工日期。”

“本来几个月就能建好的祭坛,被晏子修了一年多。”

“等到祭坛交付完工时,旱灾已经结束,灾民也救活了。”

“这就是我上面讲的朝廷出资修建,雇佣老百姓参加建设,直接养活了这些老百姓。”

“这么说是不是清楚多了?”

听到这,朱樉恍然大悟:

“原来这就是以工代赈啊!”

“您这么一举例子,一下子就明白了!”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鸟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wap.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