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自古成大事者,莫不以民为本!(新书求推荐票)

关中初春,冰雪尚未完全消融。

去岁关中军阀合攻李傕,战事未能速决,各方军阀又各有打算,都选择尽力保全己方实力。

如此较劲之下,这些军阀不得不多征集粮草、民夫,以图能够多支撑些时日。

因为若是粮草一尽,他们便必须先撤军,如此在好处分配上,必然占据下风。

繁重的压榨,令得关中百姓的日子愈发难过,更别说兵过如篦,这些军阀征战之际,哪有军纪可讲?

斜水河畔,一支三十余人的流民队伍,正踏着春泥缓缓往太一山方向而去。

他们个个面黄肌瘦,眼神里透着疲惫的麻木,只顾着低头艰难的往前挪动。

眼下野草还未萌发,他们便是想要挖掘草根也没办法可想。

至于树叶,估计再有大半个月才会发出。

为首的几个汉子死死背着包袱,他们拄着拐杖咬着牙,另一只手还牵着妻子或老娘。

孩子则跟在身后,拉着大人的衣角。

初春的太阳没有什么温度,只照着大地发凉。

融合的雪水汇成细小涓流,却也让道路泥泞不堪。

这伙流民喘着粗气走着,他们知道,只要越过秦岭就有活路。

行过一阵,前方传来一阵马蹄声。

一行人猛的警惕,男人忙把妇人和孩子围在身后。

不多时,马蹄声近了,一个骑士策马来到他们面前。

“去逃亡的?”

“对!”

“准备去何处?”

“翻……翻……过太一山!”

骑士哈哈笑道:“乡土难离,若你们信得过我,便去往枣林镇,颜少君正在那里施粥,届时还会安排青壮当兵或者开荒,总之会给你们活路?”

为首男子怔了怔,有气无力的问道:“枣……枣……林镇如何走?”

骑士朝着南边一指道:“沿着斜水,大概还有十里路。”

为首男子拱手告谢。

骑士也拱了拱手,又从马上解下一個布袋,扔给男人道:“这是一升小米,够你们撑到枣林镇!”

说完,这骑士便投北而去。

几个流民忙围过来,打开布袋一看,里头真是黄橙橙的小米。

他们顾不得许多,忙抓起一把塞进嘴里。

囫囵几口后,为首男子坚定道:“咱们……去枣林镇看看!”

一行人再度上路,几把小米恢复不少体力。

当走出五里后,前头出现一簇炊烟。

他们加快脚步,很快找到炊烟源头。

只见斜水河畔,一群汉子正在热火朝天的开挖水渠,随行的几个妇人则在一旁生火造饭。

这群人兴高采烈,边干活还便喊着号子、唱着山歌。

流民缓慢靠过去,干活的这群汉子也看到了他们。

一个老汉看了一会,挥手叹口气,又对那几个妇人说了几句。

那几个妇人随即走过来问:“你们带碗了没?”

流民们手忙脚乱的取出几个碗,眼神中冒出莫大的期许。

站在前头的妇人怜悯道:“都是可怜人啊!前边枣林镇,我们颜少君和三爷正在施粥,尔等知晓嘛?”

“我等知晓,正准备赶过去!”

“这便好!颜少君可有大仁义,去年看到流民陆陆续续增多,便在枣林镇开始施粥。你们若是去了,千万别想着吃完抹嘴巴便走,要留下来报答少君的大恩大德,知不知道?”

“我等知道!”

“嗯,你们也别怕,颜少君能耐大着呢,跟着他,定能安顿下来。”

“多谢!”

“不必多谢,吃吧!”

几碗小米粥送上,这伙流民立马抢过狼吞虎咽起来。

一碗滚烫的小米粥,被三下五除二便喝完,这伙流民还抱着碗玩命的舔。

开渠的乡民见状,皆一脸感慨。

去岁的战乱没有波及到太白县,颜少君去年又免掉了租子和征役,否则他们那有余力来帮这些人。

流民们喝完粥便齐齐来告谢,为首男子拱手道:“诸位大哥大嫂,敢问这颜少君是何人?”

“你问颜少君是何人?”

“嘿!这可有得说了。他和杨先生、三爷一块,是咱们枣林亭的天!”

“正是,眼下童谣都唱着,若要吃新饭,需待少君来!”

为首男子又问:“颜少君莫非是你们的主家?”

“主家?不,颜少君可和那些豪强地主不一样,他让你们这些流民过去,肯定也不是和豪强一般,是要收你们为奴!”

“没错!颜少君去岁给咱们枣林亭各家各户都分了地,是真正的仁义之人呐!”

为首男子还有些迟疑,一路上倒也有托庇于豪强的想法,可关中素来动荡,就怕托庇于关中豪强,为奴为婢还没有太平日子过。

“那你们挖水渠,是替颜少君挖的吧?”

“不不不,这乃是替我们自己挖的!”带头挖渠的老汉板着脸道:“少君和其他老爷不一样,他不会强迫乡民替他出役!这水渠,乃是少君送下来五十把铁镐,让我们在村中组建民兵,这些当民兵的青壮,只要帮村里挖六个月的水渠,那铁镐就归他们了!

而修好的水渠,都是给大家伙用,谁又不愿意修呢?眼下只求能在春播前修好,今年种自己的地,谁都想得一个好收成!”

三十余个流民听得一怔一怔,仿佛在听什么天书。

分地?送农具?乡民自个为自个挖水渠?

这颜少君真有这么好?

带着这份疑惑,一行人再度上路,朝着枣林镇而去。

他们喝了碗热粥,脚步快了许多,一路打听,总算是赶在天黑前来到枣林镇衙门。

这个所谓衙门外,已经密密麻麻支起棚子,似乎聚集有数千流民!

几个大棚底下正在熬粥,流民们排着老长的队。

很快有人过来,给这三十余人划定了地方,让他们自己搭棚子,还告诉他们,何处能够去领茅草。

这三十余流民,看着热气腾腾的粥棚,还有正窝在棚子里打着哈欠的老幼妇孺。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