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惊世骇俗的话,大明少年说

我特么的,您这问的是啥问题?

别说整个观礼现场的百姓们懵了,内阁六部九卿也都愣住了。

皇帝这又是玩哪一出呀?

这个回答不好就被拉出去砍了的问题谁敢回答?

他们敢说官员贪腐腐败、奢靡成风吗?

他们敢说你们老朱家和勋贵兼并大量土地,百姓们不信任朝廷吗?

他们敢说奸臣当道、皇帝昏庸无道亲小人杀贤臣吗?

他们能说朝廷横征暴敛剥削百姓、徭役兵役赋税负担沉重吗?

……

大明走到今天,百姓可能不太清楚,但内阁六部心里很清楚,但绝对不敢说。

即便如今的皇帝英明神武、有圣君之姿,他们依旧不敢。

看着众人沉默的表情,崇祯淡淡道:“行吧,朕换种问法,诸位知道讲武堂会成为大明未来武将的摇篮,可知道朕为什么扼要设立讲武堂?”

“陛下,我知道,因为陛下要整顿兵政,而现在各卫所武官糜烂,陛下要培养大量武将来替换!”

“胡扯,陛下就算是有这方面的打算,时间来的及吗?学习加基层历练差不多得五六年时间,陛下能等吗?”

“要我说,就是给我们平民百姓一个脱离农门的机会!”

“不对,我认为,陛下是想培养一批忠诚大明、忠诚陛下的武将,只要兵权在手,什么情况都不怕!”

“也是一方面吧,我觉得可能是给获得荣誉奖章的人设立的,让他们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将领!”

……

听着众人议论纷纷,崇祯笑了笑,伸手在空中压了压,议论的声音慢慢小了下去。

“诸位说的,朕都听见了,但都没有接近本质,你们说的都是问题,有没有想过武官为什么糜烂?为什么不合格?

导致他们这样的原因也是大明走到如今这步田地的原因所在,那么这个原因是什么呢?”

说到这里,崇祯的声音陡然拔高了几度:“因为你们,或者说因为你们身边的孩子们!”

此话一出,所有人勃然变色。

大明走到这一步,跟孩子有关系?

你们老朱家不作为,将责任归结到孩子身上,何等的可笑。

崇祯仿佛没有看到百姓们的目光,沉声道:“造成今日之大明者,则大明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大明者,则大明少年之责任也……

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一番话将带着愤怒的百姓们陷入了沉思之中。

没错,这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少年中国说,崇祯改成了大明少年说。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造成大明腐朽的人将要死去,少年才是这个世界的新主人,

如果我们都不作为、不反抗、麻木不仁,那我们就要承受外敌的摧残,所以责任在少年。

其实吧,以崇祯自己看,这个逻辑是有些诡辩的,正反两方都能说的清楚。

站在百姓的角度分析:朝廷不作为,你让孩子怎么有作为?即便有几个突出的又有什么用?

反过来说,朝廷如果有作为,那就能给更多的孩子有作为的机会,所以责任在朝廷。

站在朝廷的角度分析:你们都不立志奋发图强,朝廷怎么会选择培养你们?

这就是民富国强,还是国富民强的道理是一样的。

不待百姓们细想,崇祯朝着茅元仪点了点头,得到示意的茅元仪拍了拍掌,掌声在广场扩散,同时也进穿过讲武堂大门进入院中。

在无数双百姓的疑惑下,一队队少年走出大门,在门外列队站好。

只见这些少年身穿天蓝色劲装,头发用青色发巾固定,左胸口上绣着一个金色的‘明’字,左臂上一块小号红色盾牌状的官补。

仔细看时,才发现,官补分成了好几种,有奔腾的战马、乘风破浪的战船、相交的铁锹与锄头、炮台、相交的长枪与火铳、舞动的旗帜。

标识虽然简单,但易懂,很容易就区分出是哪一个兵科。

如此新颖的设计,顿时让所有观礼的人眼前一亮,连内阁六部九卿都是如此。

“少年智则大明智,少年富则大明富;少年强则大明强,少年独立则大明独立;少年进步则大明进步!”

在所有人打量着服装的时候,少年们开口了,整齐划一还略带着童音的声音瞬间划破虚空,在观礼的人耳边炸响。

如此独特的想法,直入心田。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不带他们细细品位时,少年们的声音再次响起。

这一刻,众人仿佛看到了一轮红日从东方地平线升起,绽放出漫天霞光,温暖每一处角落。黄河源头虽小,最终却能能汹涌奔泻浩浩荡荡。

虽然是说太阳,但百姓们都能意会这是拿少年比作初升朝阳、黄河源头。

一时间,所有人都愣住了,唤起了记忆深处儿时的梦想。

朗诵继续着……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大明,与天不老!壮哉我大明少年,与国无疆!”

直抒胸臆,告诉百姓们,未来的日子很长,少年们的前途像海一般宽广,将与天地共存不老、与大明万寿无疆!

百姓们眼中闪着迷茫,呈几何时他们也曾想驰骋沙场,马革裹尸,可却被前途的坎坷击败,为了几两碎银劳碌奔波。

官员们眼中羞愧、纠结、悔恨等光芒交织,年少的他们寒窗苦读,发誓要学有所成,用所学为政一方、造福一方,

可如今却是官场油条,为了升迁、权利忘记了初心。

但这些只是瞬间就恢复了,他们臣服官场数十年,心性坚定。

“少年强则大明强……”

重复……重复……

讲武堂的少年们一连背诵了三遍才停止,声音在广场周边盘旋、回荡。

可下一刻,悠扬的笛声声响起,将沉思的众人惊醒,东张西望的寻找着笛声。

随即急促的战鼓声配合着笛声响起,宛如沙场点兵。

继而铮铮的琵琶声也随之响起,混合成了一曲雄劲的战歌,听的百姓们热血沸腾。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