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次上小学82

很快就到了去二舅家的时间了,因为二舅家的屋子毕竟大一些,因此通常来了外地的亲戚的话基本上都是先到二舅家的那个房子的。其实那个时候上小学的网友可以好好的回忆一下,你们家那个时候如果来外地的亲戚的话,是不是都是先到本地房子最大的那个亲戚家里去,当然我这里指的更多的是那个时候居住在城市里的网友来说的,居住在农村的网友可能与居住在城市的网友在同一时期的感受应该还不一样,并且同为居住的农村的南北方的网友的感觉肯定还不一样。

父母领着我一进屋以后,已经在屋里的天津的二姨一家人马上就把我认出来了,说我这么多年好像一点儿变化都没有。但是说实话我在我的记忆里真的没有对天津二姨全家有印象,可能那个时候还很小,再加上那个时候姨姥的孩子们其实只是一起去过几次,而去了以后通常就是大人们在一起吃饭聊天,而我们这些孩子们只知道在那个院子里玩,所以才对天津二姨全家没有印象吧!

别看和天津姨姥家的那些与我同辈的孩子们也一起玩过,但是我对天津二姨家的女儿也没有印象了,但是她还是能马上一眼认出我来。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来省城的时候她那个时候是五年级的暑假,并且还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她来的时候随身带着一本《济公传》的,那本现在我都记得真的特别的厚。

那天大人之间见面肯定是聊天吃饭,我对二舅家的那张饭桌真的感觉到非常的好奇,因为无论去多少人,那个饭桌都能坐下,好像最多的一次围坐了将近有18个人,但是那个桌子平时围着坐几个人都显得特别的挤,真不知道有什么机关能让那张饭桌变大的。

另外还有一件事情记忆特别深刻,那就是平日里包饺子的行为都是在厨房进行的,但是那一天姥姥与天津二姨是在二舅家的外屋的那张之前姥姥睡的那张床上包的饺子,在我的印象里好像二舅家也只有这么一次是在屋子里包的饺子。当然这是我看见的,至于是不是在这之前也有过这样的行为我就不知道了,因为在假期的时候来外地的亲戚其实也只有这么一次。至于在平日的时候即使来过外地的亲戚可能我也忘记了,或者是来了亲戚因为天天上学的原因可能父母就没有领着我去见面。

在大人们吃饭的时候我也在旁边一边吃着一边听着大人的对话,其实那天肯定说了很多的话题,但是现在都忘记的差不多了。但是有一个话题我是记住了,那就是天津的二姨父其实并不是一个人来的,而是和单位的好几个人一起来的,并且单位在天津二姨父还没有出发的时候就已经订好了在我们这个省城的宾馆房间,并且每天晚上好像还要点名,所以天津二姨父好像是晚上几点之前就必须得回宾馆去,但是好在那个宾馆的位置就是位于省城的一条著名的大街上,从那个宾馆出来往前走没有多远就是之前我不止一次说过的那条全国有名的大江。

并且那天天津的二姨父还照了挺多的相片,这也是我在去天津和北京之后再一次看到了家里人照相,并且还是彩色的。这些照片好像每一个底片都洗了好几张,分别给了大舅和二舅以及我家各一份,但是说实话因为那个时候家里还没有买大影集,所以给我家的相片后来挺多都遗失了,我对于这次聚会的挺多的记忆都是来源于保留在大舅和二舅的那些照片,我家保留的只有少数的几张而已了。

吃完下午饭以后,因为天津二姨父要回宾馆,所以干脆全家就一起送他去宾馆了,因为距离那条大江非常近,所以也想趁着这次机会全家一起到江边儿去看看风景。

到达江边儿以后,天津二姨的女儿好像是最为高兴的,因为她说在天津看不到我们省城这条著名的大江的这种风景,虽然她说天津的海河的风景也不错,但是和这条大江的风光是两种感觉。但是好像因为我每个假期的时候都会和姥姥的那个大院儿里的孩子一起到江边儿的原因吧!说实话我并没有感觉到江边儿的风景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这可能就是老在一个地方居住的一种感受吧!

那一天在江边全家人也照了挺多的相片,相机就是用的天津二姨父拿来的那个相机,那个时候我家还没有购买后来的所谓的傻瓜相机呢!而父亲早些年使用的爷爷的那个双镜头单反相机这个时候早就不知道哪里去了,反正姑姑说她是不知道这个相机哪里去了。

可能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吧!所以从天津与北京回来之后我就再也没有照过什么相片,就算有的话好像也是和别人合照的,这里我指的照片更多的是指的单人照片。

在江边儿那天好像玩到将近晚上7:00左右才开始往回走的,先是把天津二姨父送到他所住的那个宾馆,但是因为单位订的是两个人一个房间,所以天津二姨和我的表姐与我们一起再一次回到了二舅家里,那天天津二姨和表姐就在二舅家休息了,而父母则领着我回到了现在所居住的这个房子。

那个时候宾馆的价格好像还挺高,要不然天津二姨父也就给二姨和表姐订房间了,因此那个时候挺多外地来的亲戚大多数的时候居住的都是以住在当地的亲戚家为主的。各位网友们你们好好想一想那个时候亲戚来了的话是不是以居住在当地的亲戚家为主,反正我们这个省城那个时候大多数都是这个情况。

像我那个美国舅爷和舅奶来了直接住涉外宾馆的在那个时候可是不大多,也别说是外省的亲戚来了是居住在当地的亲戚家里,就是本省的亲戚来了基本上也是以居住在当地亲戚为主的,除非是居住的时间特别长的话才会去住旅店,但那个时候的旅店和现在的旅店可不是一个概念,那个时候旅店还不如说是大车店呢!反正我父亲那边的一个亲戚也是我的一位舅爷在80年中期的时候也来过省城,那次是因为他要做手术,但是通过找我的爷爷住院的话还要等待一段时间,所以他在姑姑家住了几天以后就是旅店住去了,因为他对我挺好,所以在他去旅店住以后我还挺想他的,因此父亲曾经领着我去过那个旅店看过这位舅爷,好家伙一进去以后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特别的黑,然后好像舅爷住的那个房间里不知道住了多少人,并且还是上下铺的,所以才说那个时候的旅店感觉就是一个大车店。

在天津二姨全家来我们这个省城的日子里,给我的印象好像天天都是白天由全家陪着看省城的风光,说实话那个时候省城的风景其实更为自然一些,并且父母还请了天津二姨全家来我家里聚餐了一次,在大人们都在忙活的时候,父亲问表姐会不会弹电子琴,表姐说学校音乐课上曾经学过,但是弹的也并不是很好,但是父亲听完以后就把那个给我买的电子琴拿了出来,让表姐弹着玩。其实主要原因也是我家基本也没有什么玩具,表姐在屋子里干呆着也没有什么意思,所以父亲才让表姐弹电子琴的。

表姐肯定是她所在班级的学习比较好的那种学生,因为她曾经看了我那个时候的假期作业,她说太简单了,并且她还辅导我做了几道在我看来特别难的数学题。那个时候我还曾经认为随着年级的升高,现在不会的题可能等到我读五年级六年级的时候应该就会了,结果现实的情况是等我上五年级六年级的时候,看同时期的三年级四年级的数学题仍然感觉挺多的题还是不会做,所以我那个时候的想法真的是太天真了。

表姐虽然只是在小学的音乐课上学过弹电子琴,但是表姐还是可以用我的那个电子琴简单的弹出了几首小学音乐课学过的歌曲,比我瞎玩电子琴强多了。但是这也只是表姐这么说她在小学的音乐课上学过弹电子琴,但是到底同一时期的天津的小学是不是在上音乐课的时候教弹电子琴我可是不敢说。

那一天家里的菜肴也挺丰盛的,除了天津二姨全家之外就是姥姥了,但是母亲还是做了一大桌子的菜肴,父亲那一天竟然也下了厨房了做了干炸肉段并且还配了椒盐,表姐吃完以后说没有想到干炸肉段能那么好吃。除了干炸肉段之外表姐最喜欢吃的就是母亲做的西红柿炒鸡蛋了,这一点我真的想不通为什么表姐那么喜欢吃这道在我们这个省城来说最为普通的菜呢?难道天津没有这道菜吗?

天津二姨和表姐在我家里居住了几天的时间,那些日子反正基本上不是二舅家做好吃的就是我家做好吃的,大舅家因为屋子的面积在那里摆着呢!所以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地方请客,所以大舅请吃饭也是把吃的东西买好了以后由二舅做,然后在二舅家里吃。

那些日子里有的时候是全家人去我所在的这个省城的一些景点儿去游玩,有的时候是母亲陪着二姨全家,有的时候是二舅或者二舅妈陪着二姨全家,或者是有的时候大舅领着我和天津表姐以及表弟出去看一看省城的一些风景。

其实有的地方那个时候我也是经常去的,比如说我家附近的那个儿童公园,我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太爷爷就没少领着我去,至于上小学以后儿童公园去的时候也非常多,说实话里面的一切有的时候真的是有些看够了。但是二姨全家来了以后,当所有人陪着二姨全家来到儿童公园以后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有可能是尽地主之谊吧!平日里儿童公园里的旋转木马,可以升高的旋转飞机以及旋转起来速度特别快的我们那个时候称之为宇宙飞船的游乐设施,还有可以模拟飞船飞行并且可以观看火箭发射纪录片并且外观也特别像火箭的娱乐设施在那一天全到玩到了。可以这么说吧!在一次同时把儿童公园里这些单独收费的娱乐设施都体会一遍好像只有陪着天津二姨全家去儿童公园的这一次。虽然在奶奶在世的时候,爷爷和奶奶也曾经不止一次领着我们来儿童公园,但是基本上也就是体验其中的一项娱乐项目,而不是全部体验的。

当然能享受到这个待遇的只有我和天津表姐以及表弟三个人,当时已经算是大孩子的表哥和表姐并没有和我们一起玩,不过话说回来了,就是想玩的话也玩不了,毕竟这里的一切设施都是按照小孩子的标准来设置的,更准确的说是按照学龄前的孩子来设定的,就是我们三个人去玩都感觉坐进去很难了,就更不用说是大孩子了。当然那个火箭是个例外,那个可是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能进去体会的,但是因为那个的娱乐感觉并不是很强,所以表哥和表姐也没有和我们一起进去。

那种感觉真的是很奇怪的,其实儿童公园里的那些滑梯呀!秋千呀!对于我和表弟来说已经是非常司空见惯的了,但是对于这种娱乐设施表姐玩的都非常高兴。后来我才知道,那个时候天津二姨家居住的地方附近虽然也有公园,但就是那种散散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的公园,里面并没有什么娱乐设施。而有娱乐的设施的公园距离天津二姨家住的地方还有一段距离呢!平时的时候天津二姨很少领着表姐去有娱乐设施的公园去玩,所以她来到儿童公园以后玩的才会那么高兴。

当然更少不了去流经我们省城的那条著名大江的江畔去游览,在我的记忆里好像江畔去了不止一次。有全家的一起去的时候,也有各家分别领着天津二姨全家去的时候。当然这里我的指的天津二姨全家更多的是指天津二姨和表姐,因为二姨父毕竟来省城是公派来开会的,白天毕竟还有很多的事情。

有一天天津二姨有些累了,就在大舅家陪着姥姥聊天,而大舅则领着我和表姐以及表弟去江畔了。现在的省城去江边儿感觉公交车好像没用多长的时间就到了,但是那个时期感觉好像公交车得开挺长的时间才能到达江边儿。

其实这个公交线路从我记事起到现在为止,它了运营线路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但不知为什么那个时候坐这条公交线路去江边儿就是感觉时间特别长。现在同样还是这条线路也同样去江边儿,好像感觉上车以后一会儿就到了。这里当然有城市道路改造的成果在里面。

那个时候的江畔感觉要比现在好多了,因为那个时候的江边儿还有很多平房,并且在我的记忆里这些平房还很漂亮。当然那个时候也只是一走一过的感觉,并没有照相留影什么的。不止是有平房,那个时候距离江边儿附近还有很多大的工厂,因为可以看到很多工厂门口或者是大院子里都停满了自行车。其实大舅妈工作的粮库距离江边儿也不是很远,只不过大舅妈工作的那个粮库直到我成人的时候我是一次都没有去过。

我们四个人沿着江边朝着江上的那座跨江而过的公路桥的方向走去。流经省城的这条大江,在省城的范围内相当长的时间里只有两座过江的江桥,并且都是解放以前建造的。这其中一座就是铁路桥只能跑火车的,行人倒是可以沿着桥两侧走着过去。这座江桥也是两个行政区划分的标志。至于另一个又可以跑火车还可以跑汽车的江桥距离就非常远的了,能有多远呢?这么说吧!直到现在那座江桥我都没有见到过,就可想而知有多远了。

因此那个时候如果开车过江往来省城的确实非常的不方便,因此在80年代中期的时候修建了一座新的公路大桥,在大桥刚刚开通的那些日子里每天都有非常多的人去看这座新的公路大桥。因为那个时候省城还有没有建造现在的这么多的高层建筑,所以走上大桥以后可以看到主城区很远的地方。但是现在这个感受是没有了,因为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了,走上大桥以后往主城区看的话什么都看不到了,全让高层建筑把视线给挡住了。

那一天大舅领着我们下了车以后也是朝着这座公路大桥的方向走的,其实这座公路大桥如果以那个时候的目光看的话,感觉距离市区还是挺远呢!但是随着国家的建设,又陆续的在这条大江上建造了好几座大桥,如果跟这些大桥相比起来的话,那么这座公路大桥还算是距离市区比较近的了。

当然那座在铁路桥旁边新建的铁路桥得排除在外,毕竟它是与那座铁路桥并行的,也算是两个区的划分标志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