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安慈宫。
宫门外,周璟迟疑徘徊,最后还是毅然迈过门槛。
宫殿冷清,却不乏有往来的宫娥、内侍。其中步伐匆忙、缓急,却又行之无声无息。
倘若入夜昏暗,外人见此一幕,怕是会觉得身入阴冥鬼蜮。
太后公仪氏,重规矩、轻体谅。
周璟在记忆知悉,来此数次,也没有习惯这般冷清孤寂。
他刚迈入宫内,便有一位年长女官带着一众宫娥上去接待,为其引路至太后的所在。
不久,周璟见到了太后。
“孩儿见过母后。”周璟起襟向她行礼。
太后顺手扶起,细细打量着他,感叹道:“数日不见,璟儿你倒是精神了。”
“幸得协助,忙于梳理政务。数日未来问安,让母后担忧了。”周璟再次行礼。
太后受之,再次扶起他,随即说道:“既是国政繁忙,我也不烦你。”
“璟儿你切莫要小心身体。须知,国政为天下事,朝中公卿自会相助于你。如今内外安定,你也无需过多操劳。”
“当今之时,大宗伯已命各地举荐适婚女子,为你大选妃嫔、填补后宫。”
“储君空缺,旁氏疑异,内外不定,不可不防!”
“抉择之时、大婚之后,务必上心子嗣。待有子嗣,储君位稳,百姓安心,天下为之太平。”
“诺”
周璟点头称是。
他无法反驳,也就无可奈何地应付着太后的忠言。
太后随又说道:“宫人闲言,雁儿每出尔室,眼倦身疲、体弱气衰。”
“哀家本不想多言,但还是提醒你们,房事适度与节制,莫要为之伤身。”
“是……是。”
周璟听她说起北宫雁,不禁由衷欣喜。
对于工具人北宫雁,他是深感好使唤。自己口述,而她抄录,配合默契,效率极高。
北宫雁不愧是出身名门,抄录速度惊人,在他眼里也就略逊于硬笔书写。短短几天,不仅完成《孙子兵法》的抄录工作,就连《纪效新书》也抄录了一小半。
如此效率的恶果,便是北宫雁被折腾的够呛。太后话里说的什么宫人闲言,北宫雁离开自己屋子有气无力,便是过度劳累导致的结果。
外人误解他和北宫雁在屋内秘密抄录,以为两人成天那啥,谣言甚至传入到太后这里……周璟不觉自己需要对外解释什么。
即便太后也开始误会两人深入的关系,他也任由继续误会下去。
既然太后对自己和北宫雁发生点什么,表现得毫不在意,反而纵容放任。
周璟不觉得有解释的需要!
“哀家视雁儿为己出,你切莫负她。”太后深重告诫。
“自然。”
周璟神色严肃地回应着。
太后移开目光,望向窗外,叹息道:“哀家日渐老朽,不求颐养天年,余生只盼望璟儿你有嗣传继。”
“槿儿、瑑儿……”
“唉——”
一声长叹,久未回缓。
太后似乎又想起了诸多不快的事情,转而说道:“槿儿遗孤年幼,哀家不忍其在宫外成长,意欲还归宫内抚育。”
“你可有异议?”
言罢,周璟有些反应不过来。
槿儿遗孤?
这四个字有点陌生,却又透露着几分熟悉。
周璟回缓过来,知晓太后说的是长兄姬瑾唯一一个儿子,即被册封为安王的姬垅,年仅三岁的幼小王爷。
小安王本为前太子姬瑾之后,自由在宫内成长,直至自己登基继位,方才循例送出宫外,安置在一所闲置王府。
小安王生母已逝,出宫即被生母娘家派来嫡亲姨娘在王府养育。如无意外,他会在宫外的王府长大成人,直至成年及冠被自己授予职务。
太后意欲将年幼的安王抱入宫中养育。
周璟说不反对的话,更没有反对的理由,于是选择迎合太后。
“理当如此。”
“善莫大焉!垅儿为我侄,入宫代之侍奉母后颐养天年。”周璟一脸诚恳。
老人家宠溺儿孙,如此作为,于情于理。
太后认真观察周璟脸色,确实无异,却又暗暗生疑。随之,拉着周璟谈起一些家常琐事。
最后以一句“乏了”打发周璟离开。
其后,周璟出到宫门,也是松了一口气。
太后浑身散发威势,平淡言语似乎暗藏剑矛,无论自己回答与否、如何答复,也让觉得难于伺候。
回宫途中,周璟不时念叨着安王的名字。他总觉得太后让小安王入宫,不似怜悯其年幼那么简单。
试探。
目的何在?
周璟思绪万千,不知不觉就回到寝宫门口。
“诶”
一声惊叫,胸口一疼。
撞到人了!
周璟低头一看,恰好看到北宫雁摔倒在地。
“你没事吧!”
“君上恕罪,妾身非是有意。”北宫雁刚起身又连忙下跪。
“恕你无罪。”
周璟望着一脸疲倦的佳人,心里愧疚,随又生出几分怜惜,温和说道:“早些歇息,今日无需抄录。”
“是”
北宫雁目光闪躲,弱弱回应着。
周璟也没在意,独自步行至正殿。
……
太后看着周璟一步步走出安慈宫,直至他的身影彻底消失,方才回过头。
随之,她凝视屋内案几倚叠如山的竹简。竹简章外,铭刻四字:《孙子兵法》
“哼——”
一声冷哼,其中似乎表露心中的不悦。
“传召,大宗伯与中宫。”
“诺。”
门外侍女,听候指令,迅速动身出至宫门,奔往两府寻觅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