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九十五章:儿孙之宰相

赵宋王朝,自赵匡胤起就公开道:“宰相须用读书人。”

赵炅上台后,为了打压武将,同时也是收拢天下人心。开始就大量录取进士,往往设置了许多重复的官职。比如说枢密院士和宣徽南北院职责就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所谓右龙武位将军一类的虚职门类别说赵邦媛了,就是赵滋也未必完全搞明白了。

宋太后现在虽然退居幕后,但是赵滋习惯成自然,这些疑难还是愿意和母亲分享一下。

宋太后已经穿的越发端庄,一副等着儿媳妇进门的老太君模样,闻言不由道:“如此风气不加抑制,不过百十年,大宋有这么些钱可以养官吏吗?那么多进士又去哪里安置?这不是给子孙后代招祸吗?”

要是邦媛听到,一定说娘娘英明。这不就是宋代著名的“三冗”之二嘛!另外一个是冗军。

不得不说,赵炅确实急功近利,为了一时的稳固,给子孙后代留下了无数的问题。

赵滋悚然而惊,赶紧行礼而去。

于是科举就拖延了很多天,直到四月份他准备的差不多了才召集宰相商量,道:“国朝优待士人,自是应该。但是每次录取人数过多,朝廷没有那么多职位安排,也没那么多钱开俸禄,诸位以为比照先帝朝,稍微减少如何?”huci.org 极品小说网

说起这件事情来,宰执们也非常矛盾。首先,他们并不希望太多年轻人挤压自己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家族的后辈能通过科举入仕途。

还是枢密副使宋偓挺自家外孙,开口道:“那陛下又想减少到什么程度?哼哼。”

赵滋显然是早有准备,侃侃而谈,“太平兴国二年,先帝录取进士一百零人,另外明经等科二百余人。第二年又怕也野有遗贤,加恩录取了胡旦等人。在朕看来,这些人其中实在没有必要。本科录取就医进士科六十人。其余百人为限,各位以为如何?”

他这一刀砍的并不是很厉害。因此,各位宰执并不是太过在意。但习惯成自然,想给这位新君立立规矩。沈义伦道:“敢问官家,那进士人数少了,各类官员是不是也要裁撤。”

赵滋刚要回答是。万幸赵邦媛就等在殿后,等着跟皇兄汇报军营死伤率的事,闻言意识到这是一个陷阱,忙咳嗽了一声,以作提醒。

赵滋也不是傻子,立即明白过来,慢悠悠道:“计相(三司使别称)这是为国事问的,还是为别人问的?”

这话听着厉害,沈义伦立刻请罪道:“官家,臣俱是一片公心啊!”

赵官家登基这么久,自然也有人投效于他。比如说被他火线提拔地吕蒙正,虽然也属于文官集团,但就反驳道:“计相若是一片公心,这话您就不该问!下官为户部侍郎,和您一样知道国家财政,官家说的才是正理。而且就算是裁撤官员。那也是淘汰不合格者,于国家并没有损失。”

这下吕端也开始拉偏架了,道:“圣功(吕蒙正字),休要以偏概全。裁减官吏必然涉及到吏治改革,牵扯甚广,稍有不慎就是朝廷动荡。如今官家初登大宝,千头万绪。不宜轻动,不然就是你怂恿官家了!”

胡旦虽然也属于新君尽忠阵营,但无奈他和吕蒙正有仇,不由讥讽道:“难道吕户部还想在洛阳那边搞得天怒人怨吗?”

这话吕蒙正听了暂且不论,赵滋首先不乐意了,别人不知道,他可是知道。吕蒙正在洛阳的那些举措,很大程度上是得到了赵邦媛的支持的。所以你胡旦这是说谁“天怒人怨“”呢?

所以他用手指敲了敲御案,道:“胡御史是要翻多少年前的旧账吗?现在是在说科举的事情。朕心已决,就是要降低录取人数,各位到底愿不愿意配合?”

赵邦媛腹诽,以后得教他说一句,谁赞成,谁反对!

众人都没有想到小皇帝如此强项。但想想也是,人家都敢带兵逼宫的主能软弱到哪里去?何况这个年纪的孩子。你越反对他越要把事情做成,还是不要触及逆鳞了。

李昉事不关己,率先低头道:“官家圣明烛照。”

吕端也只好道:“臣谨遵吩咐。那录取人数少了,所缺官员……”

赵滋没有打断他的话,是这老狐狸故意留了个长音,等着皇帝自己遐想。

谁料赵滋却道:“这有何难?现任的官职先不要动了,若是有人觉得升迁无望想辞官或者是年纪大了乞骸骨。各位大员,家里都有子弟,本朝不是还有恩荫一途吗?”

这话听的吕端都是眼睛一亮,谁家还没有几个不成器的孩子?看来这个小皇帝很上道嘛,知道打一杆子,给一个甜枣。

既然如此,那就得帮他把事情办成。

只有赵邦媛在殿后感叹,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这事儿还真没经她的手。是现在的司寝女官刘娥给赵滋出的主意。

当然还是那句话,意料之外,情侣之中。毕竟人家刘娥在历史上干过这样一件事,临朝摄政之初。她久在宫闱不明白朝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她于是跟丁渭等众臣说,要恩荫各家紫袍大员子弟,让他们把名字报上来。这样一来,各位大臣家七大姑八大姨的都来了,她也由此牢牢掌握了各家的关系网,用起人来就方便了。

所以考生们怨恨永国长公主和契丹萧太后,实在是有点儿冤枉人家了。

但既然宰相和皇帝把这一件事情敲定了,又改变了一些科举的细节。

淳化元年五月底,集庆殿上皇帝点状元。陈尧叟果然再次高中第一,其弟陈尧佐乃是二甲十一名。谁都知道陈家一门两进士了。

那天,宫里的大姑娘们都去城楼外看状元簪花游街。赵邦媛不愿意凑这个热闹。就在宫里陪伴宋太后喝茶。正是钱惟演家进献的西湖龙井,刘娥在一旁伺候着,宋太后道:“你这孩子如此得用,以后就不要做这些琐碎小事了,多为官家和贵族分忧才是,自然有你的好处。”

这话是跟刘娥说的,显然为他献的计策,宋太后也很满意。给他升了品级,追封了其养母庞氏夫人。

刘娥还真有所求,现在却不是提的时候,只福身道:“是。”

忽然赵滋兴奋而来,猛喝了一盏茶,喜道:“嬢嬢,儿今日为子孙得一个宰相之才。”

赵邦媛,这话怎么听起来这么熟悉!

难道兄弟中举是大宋朝的惯例?不过随着赵滋解释,他才发现自己想错了。人家说的是小探花郎杨亿。

同时,杨亿也打破了寇准的记录,十六岁中进士。

还要再过许多年,才有个叫晏殊的神童,把他的记录也给打破了。

———

第一更。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