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4章 正直的为人,糟糕的政治

宋神宗病死之后,年近十岁的宋哲宗赵熙继位,实际上大权被他的祖母皇太后所掌控。

之前后党便是与帝党一直相争,在宋神宗的强势之下,后党才不得不一直妥协,而现在,宋神宗死了,小皇帝继位,皇太后便想着借此反击,并且将之前失去的利益弥补回来。

不过,这时候她虽然掌控大权,但是却也不能亲自到前台,所以,她需要一柄刀。

思索之后,她便是想到了司马光。

首先这司马光之前就曾不断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其次,司马光身份不低,最后,司马光当年对她算是有恩,现在也算是报恩了。

在仁宗的时候,司马光任起居舍人,那个时候司马光多次上书让仁宗解决子嗣的问题,并且给后来的宋英宗极大帮助,而这位高皇太后便是宋英宗的皇后、宋神宗的母亲。

神宗死后,司马光再度上书,主张新法必须废除,并且提出保甲法、免役法、将兵法等‘病国伤民、有害无益’。

于是皇太后立即启用司马光,先任其为陈州知州,没多久又擢升为门下侍郎。

司马光任职之后,将之前王安石和神宗的新法比喻成毒药,上书朝廷立即采取措施,改变之前的法度。

在司马光的提议之下,朝廷先后废除了保甲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马法等。不过,免役法、青苗法、将兵法没有被废除,司马光怅然说到,‘吾死不瞑目矣’,当即上表请辞。

皇太后不允,并擢升其为尚书左仆射,正式拜相。司马光拜相之后没多久,免役法、青苗法、将兵法等尽皆被废除,司马光也达到了他的政治主张。

在这一场新党旧党的争斗中,司马光一系可以说大获全胜,但是却也将王安石、宋神宗所付出的努力尽皆付诸东流,这着实有些可惜,也许一开始司马光的确有为国为民的想法,但是到最后为了反对而反对,彻底的变成了党政,而根本没有考虑这些政策是不是真的对国家、百姓有利。

而且这一场党政也让当时的大宋元气大伤,为三十年后的靖康之变埋下了祸根。

一应反对者,比如说章惇等,尽皆被司马光打压,所有变法派的官员,全部被贬黜,甚至逼死之人也不在少数。

除了这一场党政之外,便是对党项人的态度。

自李元昊自立以及紧接着而来的三川口战役,大宋与党项打了整整四十年时间,这几十年大宋付出的代价可谓无可估量,也出现了诸多英杰人物,只不过,党项人善战,大多数时候大宋都处于劣势。

元丰四年,党项内部同样发生了太后与皇帝争权的事情,宋神宗觉得时机已到,发兵马五路攻打党项。

此战大宋的兵马势如破竹,虽然没有彻底将西夏覆灭,但是却也攻占了诸多横山一带军事要地。

第二年,大宋兵马以种家军为首,继续西征,这一次甚至打到了兴庆府一带,虽然最后同样战败了,可战果同样不能小觑。

可是,这时候大权在握的司马光却是并不赞成占据党项人的要地,并且极力采取妥协的措施,甚至将已经占据的安疆、葭芦等地,继续割让给党项,以求得双方边界稳定不再进行战争。

司马光此举,得到了朝野上下极力的反对以及不满,不过司马光依旧执意如此,并最终将诸多要地归还给了党项。

有人劝告司马光说,要为年幼的宋哲宗着想一些,毕竟不管是对西夏的政策、态度还是变法,都是宋神宗所坚持的,如果将来有人以‘父子义’,唆使宋哲宗反对现在的‘以母改子’,后果肯定不堪设想。说白了,就是说你得想想以后,做事留一线、时候好相见,皇太后总有死的那一天,到时候你这个靠山没了,有人拿出宋哲宗他爹宋神宗的遗训来说事儿,你不得被找后账?

不过,司马光并不在意,并且说‘天若祚宗社、必无此事。’

再加上当时司马光大权在握,并不考虑小皇帝的感受,也让当时的宋哲宗极为不满。

待到宋哲宗亲政之后,宋哲宗就曾说,老子以前上朝只能看见屁股和后背,司马光你们这些王八蛋,懂不懂什么叫君臣之义?

实际上就是斥责这些人只理会皇太后不理会他这个皇帝的意思。

果然,有句话说得好,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皇太后一死,司马光一系反对变法的势力当即垮台,甚至受到了如同当年变法派一样的沉重打击。

好一个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之人对于司马光的评价为何褒贬不一。实际上,这也并不矛盾,司马光恭敬、节俭、正直的确为人称道,可是在政治上实在有着一些污点。

哪怕对他极为推崇的朱熹,也不得不说,‘元佑诸贤是关着门讲道理的,温公之说,前后自不相照应,被章惇捉住病痛,敲点出来。’

包括其他人,也大多只是称赞司马光不好色、不好财、正直。

当然,也有赞扬司马光政治正确的,比如说大名鼎鼎的苏轼苏东坡,这倒不是其他的原因,苏轼就因为批评变法被贬,司马光改变了法度后便是再度擢升了苏轼,而且他们本来就是一个派系的……

赵匡胤死的太早,自然迁都的事情没办法完成,赵匡义本来就没有这种想法,后世的君主也不想改了祖宗(赵老二)的意思,所以,从开封迁都洛阳的事情彻底无法完成了,只剩下孤零零的皇陵留在巩县。

待到靖康之变,大宋退守到淮水之南,这洛阳自然也成了金国的地盘。

原本的洛阳一个年久失修,一个经历了太多战争,所以使得整个城池已经破旧损毁,所以金国弃之不用,并且在原旧城东北角另外筑造了一座新城。

当然,这座新城比之原来隋朝花费数十年筑造起来的无法相比,无论是规模还是规制都差了不少。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