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不知道,这里曾经是全亚洲的金融中心,是全亚洲最繁华的
城市,没有之一。人们只知道这里叫长春,没有人知道这里曾经叫宽城子。
战争(俄日战争,奉吉争端,中日战争,苏联参战,解放战争),让这个城市变得千疮百孔,变得落后。
开辟初期,经济没有一点儿复苏的迹象。困长春时留给人们心中的疤痕还清晰可见,小商贩们无精打采地挑着或抱着筐在大街巷子中流窜,一会儿从这里进去,一会儿从那里钻出来,而身上的东西却丝毫不见减少。时间一久便懒得招唤,只是机械地往前迈着步子。
一些人干脆撂下挑子,靠在街边的墙角,既要背风,又要向阳。斜眼看着零星的行人,猜想着谁是他的顾客,希望与失望如行人的脚步,匆匆,留在原地的还是脚边的担子。他们最希望看见的是从巷子深处,跑来一个或两个小孩儿,只有他们才最有可能递给自己一些碎票子,然后心满意足地拿走属于他们的东西。
“姐,去买吧!”玉君眼巴巴地看着玉华,她已经向窗外瞅了好一会儿了。
火辣辣的目光像是要生出小钩儿,把心仪的东西勾过来。那些也只是一些发绳儿,或是小糖果之类的。
“今天就你看着弟弟了,要不我就不去,要不我就去,还有,明天上午也是你来看,然后才轮到我。”玉华挑衅似的看着妹妹,又瞥了一眼小床上的弟弟。他还睡得正香。
明知道这是不合理的分工,但她还是点点头。谁让她是姐姐,谁让爸爸总是要把钱放到她那儿呢?谁让自己总是抵不住诱惑呢?于是门栓一响,紧接着瘦小的身影向那厚墙角跑过去,再眨眼时,已是高举着往回跑了。
糖果是那种又香又甜的,每次玉君都是先舍不得吃。闻着,观赏着,等姐姐的快吃完了,才放到嘴里,满意地吮咂着,不时地用眼溜着姐姐。玉华总是气得冒烟,却也无可奈何。
在这个突然贫穷的城市里,如果没有像样儿点的工作,活得是非常苦的。
这一家人的生活原本还是不错,因为人才的紧缺,爸爸受邀在儿童医院当大夫,妈妈是护士长。虽并不富足,却也不缺吃少喝,只是没有时间来照看孩子。玉华,玉君小时都是邻居帮忙照看着的,等小儿子国良出生后,玉华,玉君也就稍大了点儿,却惰性很强,要经常用一些糖果等小东西来哄,才能轮流地看着弟弟。
小孩子最盼的就是节日,虽然在穷人眼中是年节好过。但都是不想苦了孩子,每到过年多少扯点花布做件衣裳。孩子多的,那就只能给老大做了,其他的只能是眼气,干着急,也只有他们才最代表“年”。没有新衣服的装饰,就一味地在街上傻叫着、跑着,末了,再抓起把雪,往天上扔着,看谁扔得高。有条件的可以提上个灯笼,小心地走,生怕摔坏了。等玩累了,就跑回家,吃上几个属于自己的饺子,胡乱地喝上些汤或是杂粥,就呼呼地睡过去,等再醒来,已是大年初一了。
街头又是一如往常,勤快的小贩又走上街兜生意,偶尔看见三轮车拉着比较阔气的人吃力地走着,后面还跟着条狗。远处传来一阵阵锣鼓的动静,可能是一些地方在扭秧歌,也可能是一些稍有活力的厂子在排元宵节的舞狮。
老大哥进了东北之后,拿走了好多东西,只剩下些搬不动的墙。
在东北,人们可能是更偏爱过元宵节(俗称过十五),因为过十五的月亮当空照的,人们不必打着灯笼走夜路。更何况有一些花灯挂在街两边的屋檐上,五颜六色、五花八门的煞是好看,而最热闹的还是舞狮子,耍龙灯。几个人穿得花花绿绿的,多是青壮年,手中拿着彩球什么的,逗引着狮子或是龙。那铃铛似的眼睛扑棱棱的,每一个高难的动作都引来一片叫好声,而演员们更加卖力,不断地变幻着花样儿,引得小孩子们使劲地往前挤,跟着队伍跑,有时竟然迷路了,害得大人们四处好顿找。要是往常会打屁股一直到哭,而这一天就没事儿了,谁也不想把这个喜庆劲给打破了。
好日子总是过得快一些,每天都吃白面的日子毕竟不多,而一转眼就到了十五。新衣服穿了半个月也脏了起来,尤其是袖口,早已让鼻涕磨得锃亮了。
远处的锣声一阵紧似一阵,近了,更近了,玉华和玉君跑进跑出的,伸长了脖子往巷子口望,再回到屋里,从窄窗子望。不一会儿,屋子里的热气便放没了,和外面一样的冷,好在一个小炉子支在地中央,要是关上一会儿门,还会暖起来。
妈妈便大嚷:“别来回跑,把屋子都晾凉了,别冻着孩子。”
一边说着话,一边忙着找衣服,还要顾着悠车(摇篮)里的孩子。
妈妈患上了严重的哮喘,一着急就受不了。药就摆在靠墙边的柜子上,两个大大的瓶子,一瓶是治哮喘的,另一瓶是消毒的来苏儿,只是颜色不同。周围零碎地摆着些小瓶子,这是家里的禁区。小孩子是不能靠近的,毕竟是药,不是糖球儿,乱吃不得。
妈妈套了件大褂儿,抱起孩子就往外走,刚走到门口,看到包得少了点儿,就又回来,放下重新包一下。锣鼓已经敲到巷子口,从窗户上依稀看见花绿的衣裳了,耳朵也震得嗡嗡的,两个小孩更加催促母亲。
妈妈抱着孩子,感觉胸口不太舒服,就腾出一只手来,习惯地抓起柜子上的瓶子喝了一口,忽然大叫一声:“糟了!”手里的瓶子摔到了地上,把孩子扔到小床上往门外跑去。掉在地上的瓶子早吓傻了两个小孩子,她们清楚地看到妈妈的脸一下子变得惨白,嘴唇迅速地泛起白泡,屋里弥漫着刺鼻的来苏味儿。
外面的人随着妈妈的叫喊乱了起来,接着“扑通”一声……
小孩子最盼的就是节日,虽然在穷人眼中是年节好过。但都是不想苦了孩子,每到过年多少扯点花布做件衣裳。孩子多的,那就只能给老大做了,其他的只能是眼气,干着急,也只有他们才最代表“年”。没有新衣服的装饰,就一味地在街上傻叫着、跑着,末了,再抓起把雪,往天上扔着,看谁扔得高。有条件的可以提上个灯笼,小心地走,生怕摔坏了。等玩累了,就跑回家,吃上几个属于自己的饺子,胡乱地喝上些汤或是杂粥,就呼呼地睡过去,等再醒来,已是大年初一了。
街头又是一如往常,勤快的小贩又走上街兜生意,偶尔看见三轮车拉着比较阔气的人吃力地走着,后面还跟着条狗。远处传来一阵阵锣鼓的动静,可能是一些地方在扭秧歌,也可能是一些稍有活力的厂子在排元宵节的舞狮。
老大哥进了东北之后,拿走了好多东西,只剩下些搬不动的墙。
在东北,人们可能是更偏爱过元宵节(俗称过十五),因为过十五的月亮当空照的,人们不必打着灯笼走夜路。更何况有一些花灯挂在街两边的屋檐上,五颜六色、五花八门的煞是好看,而最热闹的还是舞狮子,耍龙灯。几个人穿得花花绿绿的,多是青壮年,手中拿着彩球什么的,逗引着狮子或是龙。那铃铛似的眼睛扑棱棱的,每一个高难的动作都引来一片叫好声,而演员们更加卖力,不断地变幻着花样儿,引得小孩子们使劲地往前挤,跟着队伍跑,有时竟然迷路了,害得大人们四处好顿找。要是往常会打屁股一直到哭,而这一天就没事儿了,谁也不想把这个喜庆劲给打破了。
好日子总是过得快一些,每天都吃白面的日子毕竟不多,而一转眼就到了十五。新衣服穿了半个月也脏了起来,尤其是袖口,早已让鼻涕磨得锃亮了。
远处的锣声一阵紧似一阵,近了,更近了,玉华和玉君跑进跑出的,伸长了脖子往巷子口望,再回到屋里,从窄窗子望。不一会儿,屋子里的热气便放没了,和外面一样的冷,好在一个小炉子支在地中央,要是关上一会儿门,还会暖起来。
妈妈便大嚷:“别来回跑,把屋子都晾凉了,别冻着孩子。”
一边说着话,一边忙着找衣服,还要顾着悠车(摇篮)里的孩子。
妈妈患上了严重的哮喘,一着急就受不了。药就摆在靠墙边的柜子上,两个大大的瓶子,一瓶是治哮喘的,另一瓶是消毒的来苏儿,只是颜色不同。周围零碎地摆着些小瓶子,这是家里的禁区。小孩子是不能靠近的,毕竟是药,不是糖球儿,乱吃不得。
妈妈套了件大褂儿,抱起孩子就往外走,刚走到门口,看到包得少了点儿,就又回来,放下重新包一下。锣鼓已经敲到巷子口,从窗户上依稀看见花绿的衣裳了,耳朵也震得嗡嗡的,两个小孩更加催促母亲。
妈妈抱着孩子,感觉胸口不太舒服,就腾出一只手来,习惯地抓起柜子上的瓶子喝了一口,忽然大叫一声:“糟了!”手里的瓶子摔到了地上,把孩子扔到小床上往门外跑去。掉在地上的瓶子早吓傻了两个小孩子,她们清楚地看到妈妈的脸一下子变得惨白,嘴唇迅速地泛起白泡,屋里弥漫着刺鼻的来苏味儿。
外面的人随着妈妈的叫喊乱了起来,接着“扑通”一声……
小孩子最盼的就是节日,虽然在穷人眼中是年节好过。但都是不想苦了孩子,每到过年多少扯点花布做件衣裳。孩子多的,那就只能给老大做了,其他的只能是眼气,干着急,也只有他们才最代表“年”。没有新衣服的装饰,就一味地在街上傻叫着、跑着,末了,再抓起把雪,往天上扔着,看谁扔得高。有条件的可以提上个灯笼,小心地走,生怕摔坏了。等玩累了,就跑回家,吃上几个属于自己的饺子,胡乱地喝上些汤或是杂粥,就呼呼地睡过去,等再醒来,已是大年初一了。
街头又是一如往常,勤快的小贩又走上街兜生意,偶尔看见三轮车拉着比较阔气的人吃力地走着,后面还跟着条狗。远处传来一阵阵锣鼓的动静,可能是一些地方在扭秧歌,也可能是一些稍有活力的厂子在排元宵节的舞狮。
老大哥进了东北之后,拿走了好多东西,只剩下些搬不动的墙。
在东北,人们可能是更偏爱过元宵节(俗称过十五),因为过十五的月亮当空照的,人们不必打着灯笼走夜路。更何况有一些花灯挂在街两边的屋檐上,五颜六色、五花八门的煞是好看,而最热闹的还是舞狮子,耍龙灯。几个人穿得花花绿绿的,多是青壮年,手中拿着彩球什么的,逗引着狮子或是龙。那铃铛似的眼睛扑棱棱的,每一个高难的动作都引来一片叫好声,而演员们更加卖力,不断地变幻着花样儿,引得小孩子们使劲地往前挤,跟着队伍跑,有时竟然迷路了,害得大人们四处好顿找。要是往常会打屁股一直到哭,而这一天就没事儿了,谁也不想把这个喜庆劲给打破了。
好日子总是过得快一些,每天都吃白面的日子毕竟不多,而一转眼就到了十五。新衣服穿了半个月也脏了起来,尤其是袖口,早已让鼻涕磨得锃亮了。
远处的锣声一阵紧似一阵,近了,更近了,玉华和玉君跑进跑出的,伸长了脖子往巷子口望,再回到屋里,从窄窗子望。不一会儿,屋子里的热气便放没了,和外面一样的冷,好在一个小炉子支在地中央,要是关上一会儿门,还会暖起来。
妈妈便大嚷:“别来回跑,把屋子都晾凉了,别冻着孩子。”
一边说着话,一边忙着找衣服,还要顾着悠车(摇篮)里的孩子。
妈妈患上了严重的哮喘,一着急就受不了。药就摆在靠墙边的柜子上,两个大大的瓶子,一瓶是治哮喘的,另一瓶是消毒的来苏儿,只是颜色不同。周围零碎地摆着些小瓶子,这是家里的禁区。小孩子是不能靠近的,毕竟是药,不是糖球儿,乱吃不得。
妈妈套了件大褂儿,抱起孩子就往外走,刚走到门口,看到包得少了点儿,就又回来,放下重新包一下。锣鼓已经敲到巷子口,从窗户上依稀看见花绿的衣裳了,耳朵也震得嗡嗡的,两个小孩更加催促母亲。
妈妈抱着孩子,感觉胸口不太舒服,就腾出一只手来,习惯地抓起柜子上的瓶子喝了一口,忽然大叫一声:“糟了!”手里的瓶子摔到了地上,把孩子扔到小床上往门外跑去。掉在地上的瓶子早吓傻了两个小孩子,她们清楚地看到妈妈的脸一下子变得惨白,嘴唇迅速地泛起白泡,屋里弥漫着刺鼻的来苏味儿。
外面的人随着妈妈的叫喊乱了起来,接着“扑通”一声……
小孩子最盼的就是节日,虽然在穷人眼中是年节好过。但都是不想苦了孩子,每到过年多少扯点花布做件衣裳。孩子多的,那就只能给老大做了,其他的只能是眼气,干着急,也只有他们才最代表“年”。没有新衣服的装饰,就一味地在街上傻叫着、跑着,末了,再抓起把雪,往天上扔着,看谁扔得高。有条件的可以提上个灯笼,小心地走,生怕摔坏了。等玩累了,就跑回家,吃上几个属于自己的饺子,胡乱地喝上些汤或是杂粥,就呼呼地睡过去,等再醒来,已是大年初一了。
街头又是一如往常,勤快的小贩又走上街兜生意,偶尔看见三轮车拉着比较阔气的人吃力地走着,后面还跟着条狗。远处传来一阵阵锣鼓的动静,可能是一些地方在扭秧歌,也可能是一些稍有活力的厂子在排元宵节的舞狮。
老大哥进了东北之后,拿走了好多东西,只剩下些搬不动的墙。
在东北,人们可能是更偏爱过元宵节(俗称过十五),因为过十五的月亮当空照的,人们不必打着灯笼走夜路。更何况有一些花灯挂在街两边的屋檐上,五颜六色、五花八门的煞是好看,而最热闹的还是舞狮子,耍龙灯。几个人穿得花花绿绿的,多是青壮年,手中拿着彩球什么的,逗引着狮子或是龙。那铃铛似的眼睛扑棱棱的,每一个高难的动作都引来一片叫好声,而演员们更加卖力,不断地变幻着花样儿,引得小孩子们使劲地往前挤,跟着队伍跑,有时竟然迷路了,害得大人们四处好顿找。要是往常会打屁股一直到哭,而这一天就没事儿了,谁也不想把这个喜庆劲给打破了。
好日子总是过得快一些,每天都吃白面的日子毕竟不多,而一转眼就到了十五。新衣服穿了半个月也脏了起来,尤其是袖口,早已让鼻涕磨得锃亮了。
远处的锣声一阵紧似一阵,近了,更近了,玉华和玉君跑进跑出的,伸长了脖子往巷子口望,再回到屋里,从窄窗子望。不一会儿,屋子里的热气便放没了,和外面一样的冷,好在一个小炉子支在地中央,要是关上一会儿门,还会暖起来。
妈妈便大嚷:“别来回跑,把屋子都晾凉了,别冻着孩子。”
一边说着话,一边忙着找衣服,还要顾着悠车(摇篮)里的孩子。
妈妈患上了严重的哮喘,一着急就受不了。药就摆在靠墙边的柜子上,两个大大的瓶子,一瓶是治哮喘的,另一瓶是消毒的来苏儿,只是颜色不同。周围零碎地摆着些小瓶子,这是家里的禁区。小孩子是不能靠近的,毕竟是药,不是糖球儿,乱吃不得。
妈妈套了件大褂儿,抱起孩子就往外走,刚走到门口,看到包得少了点儿,就又回来,放下重新包一下。锣鼓已经敲到巷子口,从窗户上依稀看见花绿的衣裳了,耳朵也震得嗡嗡的,两个小孩更加催促母亲。
妈妈抱着孩子,感觉胸口不太舒服,就腾出一只手来,习惯地抓起柜子上的瓶子喝了一口,忽然大叫一声:“糟了!”手里的瓶子摔到了地上,把孩子扔到小床上往门外跑去。掉在地上的瓶子早吓傻了两个小孩子,她们清楚地看到妈妈的脸一下子变得惨白,嘴唇迅速地泛起白泡,屋里弥漫着刺鼻的来苏味儿。
外面的人随着妈妈的叫喊乱了起来,接着“扑通”一声……
小孩子最盼的就是节日,虽然在穷人眼中是年节好过。但都是不想苦了孩子,每到过年多少扯点花布做件衣裳。孩子多的,那就只能给老大做了,其他的只能是眼气,干着急,也只有他们才最代表“年”。没有新衣服的装饰,就一味地在街上傻叫着、跑着,末了,再抓起把雪,往天上扔着,看谁扔得高。有条件的可以提上个灯笼,小心地走,生怕摔坏了。等玩累了,就跑回家,吃上几个属于自己的饺子,胡乱地喝上些汤或是杂粥,就呼呼地睡过去,等再醒来,已是大年初一了。
街头又是一如往常,勤快的小贩又走上街兜生意,偶尔看见三轮车拉着比较阔气的人吃力地走着,后面还跟着条狗。远处传来一阵阵锣鼓的动静,可能是一些地方在扭秧歌,也可能是一些稍有活力的厂子在排元宵节的舞狮。
老大哥进了东北之后,拿走了好多东西,只剩下些搬不动的墙。
在东北,人们可能是更偏爱过元宵节(俗称过十五),因为过十五的月亮当空照的,人们不必打着灯笼走夜路。更何况有一些花灯挂在街两边的屋檐上,五颜六色、五花八门的煞是好看,而最热闹的还是舞狮子,耍龙灯。几个人穿得花花绿绿的,多是青壮年,手中拿着彩球什么的,逗引着狮子或是龙。那铃铛似的眼睛扑棱棱的,每一个高难的动作都引来一片叫好声,而演员们更加卖力,不断地变幻着花样儿,引得小孩子们使劲地往前挤,跟着队伍跑,有时竟然迷路了,害得大人们四处好顿找。要是往常会打屁股一直到哭,而这一天就没事儿了,谁也不想把这个喜庆劲给打破了。
好日子总是过得快一些,每天都吃白面的日子毕竟不多,而一转眼就到了十五。新衣服穿了半个月也脏了起来,尤其是袖口,早已让鼻涕磨得锃亮了。
远处的锣声一阵紧似一阵,近了,更近了,玉华和玉君跑进跑出的,伸长了脖子往巷子口望,再回到屋里,从窄窗子望。不一会儿,屋子里的热气便放没了,和外面一样的冷,好在一个小炉子支在地中央,要是关上一会儿门,还会暖起来。
妈妈便大嚷:“别来回跑,把屋子都晾凉了,别冻着孩子。”
一边说着话,一边忙着找衣服,还要顾着悠车(摇篮)里的孩子。
妈妈患上了严重的哮喘,一着急就受不了。药就摆在靠墙边的柜子上,两个大大的瓶子,一瓶是治哮喘的,另一瓶是消毒的来苏儿,只是颜色不同。周围零碎地摆着些小瓶子,这是家里的禁区。小孩子是不能靠近的,毕竟是药,不是糖球儿,乱吃不得。
妈妈套了件大褂儿,抱起孩子就往外走,刚走到门口,看到包得少了点儿,就又回来,放下重新包一下。锣鼓已经敲到巷子口,从窗户上依稀看见花绿的衣裳了,耳朵也震得嗡嗡的,两个小孩更加催促母亲。
妈妈抱着孩子,感觉胸口不太舒服,就腾出一只手来,习惯地抓起柜子上的瓶子喝了一口,忽然大叫一声:“糟了!”手里的瓶子摔到了地上,把孩子扔到小床上往门外跑去。掉在地上的瓶子早吓傻了两个小孩子,她们清楚地看到妈妈的脸一下子变得惨白,嘴唇迅速地泛起白泡,屋里弥漫着刺鼻的来苏味儿。
外面的人随着妈妈的叫喊乱了起来,接着“扑通”一声……
小孩子最盼的就是节日,虽然在穷人眼中是年节好过。但都是不想苦了孩子,每到过年多少扯点花布做件衣裳。孩子多的,那就只能给老大做了,其他的只能是眼气,干着急,也只有他们才最代表“年”。没有新衣服的装饰,就一味地在街上傻叫着、跑着,末了,再抓起把雪,往天上扔着,看谁扔得高。有条件的可以提上个灯笼,小心地走,生怕摔坏了。等玩累了,就跑回家,吃上几个属于自己的饺子,胡乱地喝上些汤或是杂粥,就呼呼地睡过去,等再醒来,已是大年初一了。
街头又是一如往常,勤快的小贩又走上街兜生意,偶尔看见三轮车拉着比较阔气的人吃力地走着,后面还跟着条狗。远处传来一阵阵锣鼓的动静,可能是一些地方在扭秧歌,也可能是一些稍有活力的厂子在排元宵节的舞狮。
老大哥进了东北之后,拿走了好多东西,只剩下些搬不动的墙。
在东北,人们可能是更偏爱过元宵节(俗称过十五),因为过十五的月亮当空照的,人们不必打着灯笼走夜路。更何况有一些花灯挂在街两边的屋檐上,五颜六色、五花八门的煞是好看,而最热闹的还是舞狮子,耍龙灯。几个人穿得花花绿绿的,多是青壮年,手中拿着彩球什么的,逗引着狮子或是龙。那铃铛似的眼睛扑棱棱的,每一个高难的动作都引来一片叫好声,而演员们更加卖力,不断地变幻着花样儿,引得小孩子们使劲地往前挤,跟着队伍跑,有时竟然迷路了,害得大人们四处好顿找。要是往常会打屁股一直到哭,而这一天就没事儿了,谁也不想把这个喜庆劲给打破了。
好日子总是过得快一些,每天都吃白面的日子毕竟不多,而一转眼就到了十五。新衣服穿了半个月也脏了起来,尤其是袖口,早已让鼻涕磨得锃亮了。
远处的锣声一阵紧似一阵,近了,更近了,玉华和玉君跑进跑出的,伸长了脖子往巷子口望,再回到屋里,从窄窗子望。不一会儿,屋子里的热气便放没了,和外面一样的冷,好在一个小炉子支在地中央,要是关上一会儿门,还会暖起来。
妈妈便大嚷:“别来回跑,把屋子都晾凉了,别冻着孩子。”
一边说着话,一边忙着找衣服,还要顾着悠车(摇篮)里的孩子。
妈妈患上了严重的哮喘,一着急就受不了。药就摆在靠墙边的柜子上,两个大大的瓶子,一瓶是治哮喘的,另一瓶是消毒的来苏儿,只是颜色不同。周围零碎地摆着些小瓶子,这是家里的禁区。小孩子是不能靠近的,毕竟是药,不是糖球儿,乱吃不得。
妈妈套了件大褂儿,抱起孩子就往外走,刚走到门口,看到包得少了点儿,就又回来,放下重新包一下。锣鼓已经敲到巷子口,从窗户上依稀看见花绿的衣裳了,耳朵也震得嗡嗡的,两个小孩更加催促母亲。
妈妈抱着孩子,感觉胸口不太舒服,就腾出一只手来,习惯地抓起柜子上的瓶子喝了一口,忽然大叫一声:“糟了!”手里的瓶子摔到了地上,把孩子扔到小床上往门外跑去。掉在地上的瓶子早吓傻了两个小孩子,她们清楚地看到妈妈的脸一下子变得惨白,嘴唇迅速地泛起白泡,屋里弥漫着刺鼻的来苏味儿。
外面的人随着妈妈的叫喊乱了起来,接着“扑通”一声……
小孩子最盼的就是节日,虽然在穷人眼中是年节好过。但都是不想苦了孩子,每到过年多少扯点花布做件衣裳。孩子多的,那就只能给老大做了,其他的只能是眼气,干着急,也只有他们才最代表“年”。没有新衣服的装饰,就一味地在街上傻叫着、跑着,末了,再抓起把雪,往天上扔着,看谁扔得高。有条件的可以提上个灯笼,小心地走,生怕摔坏了。等玩累了,就跑回家,吃上几个属于自己的饺子,胡乱地喝上些汤或是杂粥,就呼呼地睡过去,等再醒来,已是大年初一了。
街头又是一如往常,勤快的小贩又走上街兜生意,偶尔看见三轮车拉着比较阔气的人吃力地走着,后面还跟着条狗。远处传来一阵阵锣鼓的动静,可能是一些地方在扭秧歌,也可能是一些稍有活力的厂子在排元宵节的舞狮。
老大哥进了东北之后,拿走了好多东西,只剩下些搬不动的墙。
在东北,人们可能是更偏爱过元宵节(俗称过十五),因为过十五的月亮当空照的,人们不必打着灯笼走夜路。更何况有一些花灯挂在街两边的屋檐上,五颜六色、五花八门的煞是好看,而最热闹的还是舞狮子,耍龙灯。几个人穿得花花绿绿的,多是青壮年,手中拿着彩球什么的,逗引着狮子或是龙。那铃铛似的眼睛扑棱棱的,每一个高难的动作都引来一片叫好声,而演员们更加卖力,不断地变幻着花样儿,引得小孩子们使劲地往前挤,跟着队伍跑,有时竟然迷路了,害得大人们四处好顿找。要是往常会打屁股一直到哭,而这一天就没事儿了,谁也不想把这个喜庆劲给打破了。
好日子总是过得快一些,每天都吃白面的日子毕竟不多,而一转眼就到了十五。新衣服穿了半个月也脏了起来,尤其是袖口,早已让鼻涕磨得锃亮了。
远处的锣声一阵紧似一阵,近了,更近了,玉华和玉君跑进跑出的,伸长了脖子往巷子口望,再回到屋里,从窄窗子望。不一会儿,屋子里的热气便放没了,和外面一样的冷,好在一个小炉子支在地中央,要是关上一会儿门,还会暖起来。
妈妈便大嚷:“别来回跑,把屋子都晾凉了,别冻着孩子。”
一边说着话,一边忙着找衣服,还要顾着悠车(摇篮)里的孩子。
妈妈患上了严重的哮喘,一着急就受不了。药就摆在靠墙边的柜子上,两个大大的瓶子,一瓶是治哮喘的,另一瓶是消毒的来苏儿,只是颜色不同。周围零碎地摆着些小瓶子,这是家里的禁区。小孩子是不能靠近的,毕竟是药,不是糖球儿,乱吃不得。
妈妈套了件大褂儿,抱起孩子就往外走,刚走到门口,看到包得少了点儿,就又回来,放下重新包一下。锣鼓已经敲到巷子口,从窗户上依稀看见花绿的衣裳了,耳朵也震得嗡嗡的,两个小孩更加催促母亲。
妈妈抱着孩子,感觉胸口不太舒服,就腾出一只手来,习惯地抓起柜子上的瓶子喝了一口,忽然大叫一声:“糟了!”手里的瓶子摔到了地上,把孩子扔到小床上往门外跑去。掉在地上的瓶子早吓傻了两个小孩子,她们清楚地看到妈妈的脸一下子变得惨白,嘴唇迅速地泛起白泡,屋里弥漫着刺鼻的来苏味儿。
外面的人随着妈妈的叫喊乱了起来,接着“扑通”一声……
小孩子最盼的就是节日,虽然在穷人眼中是年节好过。但都是不想苦了孩子,每到过年多少扯点花布做件衣裳。孩子多的,那就只能给老大做了,其他的只能是眼气,干着急,也只有他们才最代表“年”。没有新衣服的装饰,就一味地在街上傻叫着、跑着,末了,再抓起把雪,往天上扔着,看谁扔得高。有条件的可以提上个灯笼,小心地走,生怕摔坏了。等玩累了,就跑回家,吃上几个属于自己的饺子,胡乱地喝上些汤或是杂粥,就呼呼地睡过去,等再醒来,已是大年初一了。
街头又是一如往常,勤快的小贩又走上街兜生意,偶尔看见三轮车拉着比较阔气的人吃力地走着,后面还跟着条狗。远处传来一阵阵锣鼓的动静,可能是一些地方在扭秧歌,也可能是一些稍有活力的厂子在排元宵节的舞狮。
老大哥进了东北之后,拿走了好多东西,只剩下些搬不动的墙。
在东北,人们可能是更偏爱过元宵节(俗称过十五),因为过十五的月亮当空照的,人们不必打着灯笼走夜路。更何况有一些花灯挂在街两边的屋檐上,五颜六色、五花八门的煞是好看,而最热闹的还是舞狮子,耍龙灯。几个人穿得花花绿绿的,多是青壮年,手中拿着彩球什么的,逗引着狮子或是龙。那铃铛似的眼睛扑棱棱的,每一个高难的动作都引来一片叫好声,而演员们更加卖力,不断地变幻着花样儿,引得小孩子们使劲地往前挤,跟着队伍跑,有时竟然迷路了,害得大人们四处好顿找。要是往常会打屁股一直到哭,而这一天就没事儿了,谁也不想把这个喜庆劲给打破了。
好日子总是过得快一些,每天都吃白面的日子毕竟不多,而一转眼就到了十五。新衣服穿了半个月也脏了起来,尤其是袖口,早已让鼻涕磨得锃亮了。
远处的锣声一阵紧似一阵,近了,更近了,玉华和玉君跑进跑出的,伸长了脖子往巷子口望,再回到屋里,从窄窗子望。不一会儿,屋子里的热气便放没了,和外面一样的冷,好在一个小炉子支在地中央,要是关上一会儿门,还会暖起来。
妈妈便大嚷:“别来回跑,把屋子都晾凉了,别冻着孩子。”
一边说着话,一边忙着找衣服,还要顾着悠车(摇篮)里的孩子。
妈妈患上了严重的哮喘,一着急就受不了。药就摆在靠墙边的柜子上,两个大大的瓶子,一瓶是治哮喘的,另一瓶是消毒的来苏儿,只是颜色不同。周围零碎地摆着些小瓶子,这是家里的禁区。小孩子是不能靠近的,毕竟是药,不是糖球儿,乱吃不得。
妈妈套了件大褂儿,抱起孩子就往外走,刚走到门口,看到包得少了点儿,就又回来,放下重新包一下。锣鼓已经敲到巷子口,从窗户上依稀看见花绿的衣裳了,耳朵也震得嗡嗡的,两个小孩更加催促母亲。
妈妈抱着孩子,感觉胸口不太舒服,就腾出一只手来,习惯地抓起柜子上的瓶子喝了一口,忽然大叫一声:“糟了!”手里的瓶子摔到了地上,把孩子扔到小床上往门外跑去。掉在地上的瓶子早吓傻了两个小孩子,她们清楚地看到妈妈的脸一下子变得惨白,嘴唇迅速地泛起白泡,屋里弥漫着刺鼻的来苏味儿。
外面的人随着妈妈的叫喊乱了起来,接着“扑通”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