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很烦。
丘福的大军出征之后他就被朱棣给禁足了,什么时候朱棣开心了再把他给放出来。
朱瞻基倒是不太担心丘福,毕竟刘真和朱高煦在他后方护卫可以保证他大军的安全。
丘福得这次北征跟历史轨迹到底是发生了不同,朱高煦率领三万铁骑跟在丘福大军的后面,随时用以支援丘福部队。刘真的军队屯兵于铁岭卫,制辖女真、兀良哈以保障大军的后勤。
朱瞻基烦的是朱棣已经开始不信任他了,这种不信任倒不是那种普遍意义上不信任,而是一种对朱瞻基性格上的担心。
“蕙玉你去找一下胡尚仪,跟她说能不能让我见大父一面,我保证不提去辽东的事情。”
朱瞻基现在只能等着丘福打败仗之后朱棣御驾亲征了,只要朱棣御驾亲征是肯定会带上他的。
朱瞻基不着急处理辽东女真还有北征大军的事情,朱瞻基现在有更好的想法需要跟朱棣聊一聊。
朱棣在得知朱瞻基有其他的想法之后,当即便解除了朱瞻基的禁足然后让朱瞻基来他的书房一趟。
“主子说了,若是太孙提半句去前线的事情便继续禁足!”
胡善围亲自来接朱瞻基,路上还特意提醒了一下朱瞻基。
朱瞻基闻言瞪着一副半月眼,乖巧的点头称是。
几人不一会子的功夫便来到朱棣的书房,朱棣此时正在研究着《碁经》,手中拿着围棋棋子胡乱的摆弄着。
朱棣对面的徐皇后,一脸无语的敲着棋盘似乎是等的不耐烦了。
“我说朱老四,你能不能快点的。每次跟你下个棋你都这么费劲,还玩不起跟我这个女人悔棋!
诶?基儿来了?刚才没听见通报啊!
来来来,基儿你跟你大父下棋。朱老四这厮棋品太臭,棋艺更愁,祖母可不愿意再继续跟他下棋了!”
朱老四。
满天下能管朱棣叫朱老四的,除了当年的朱元璋、马皇后、碽妃以外,也就是当今的皇后娘娘徐熙云了。
朱瞻基呵呵一笑,看着朱棣吃瘪的样子不禁有些窃喜。
朱棣看着朱瞻基那副模样,不禁火从心中来、恶向胆边生。一把薅起朱瞻基的脖领子,给了朱瞻基一个巴掌。
“朱老四!你干甚打我的宝贝乖孙儿,是不是最近脾气又大了?
今天晚上不要进本宫得坤宁宫,去找你的李贵妃和权贤妃吧!”
话说朱棣比较喜欢外族女子,后宫内的妃子里,地位上仅次于徐皇后的贵妃李氏便是女真人。
李贵妃之父便是大名鼎鼎的阿哈出,又名李思诚。大明山东承宣布政司、辽东府、建州卫之指挥使是也,也是建州女真的首领。
权贤妃便是拿朝鲜妃子,是半岛李氏王朝献给朱棣的秀女。
话说回来,徐皇后最近是越来越不惯着朱棣了。
本来二人少年伉俪,结婚之前便早已经相识三年(明朝那种封建礼教之下,简直是不敢相信)。徐皇后一路陪着朱棣就藩、北征、靖难,与朱棣夫妻间相互扶持、相濡以沫。徐皇后一直以来都是温柔知性,善解人意。
可是最近得徐皇后似乎是脾气大了许多,原本在永乐五年就薨逝得徐皇后现在挺到了永乐七年。也就是这两年,徐皇后的脾气是越来越暴躁了。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纷繁的事务给闹的。
大儿子朱高炽本人肥胖、跛脚,二儿子朱高煦兴风作浪,三儿子朱高燧心术不正。
而那帮孙子们要么是不孝,要么是资质平庸。
除了朱瞻基、朱瞻壑还有刚刚长大一点的朱瞻墡,才能让徐皇后感到满意且省心。
人无完人,既食人间烟火便也有世俗之心绪。
朱棣倒也是理解徐皇后最近性子上的改变,每次被徐皇后骂两句也就不说些什么了。
朱瞻基这小子机灵,见状连忙跑到徐皇后的身边给徐皇后捶起了背。朱瞻基一边捶背,还一边再嘴里嘀咕着“祖母您消消气,孙儿可是根祖母最好了呢。
大父若是再气您,您就告诉孙儿,孙儿帮您一起对付大父!”
“小崽子,反了天了?想造反呐?”
朱棣知道朱瞻基油嘴滑舌的性子,不过听朱瞻基说话也是给他气的够呛。
徐皇后闻言笑着拍了拍朱瞻基的脑门儿,然后说道“基儿有心了,不像某个没有良心的家伙一样呢!”
然后徐皇后扭头,给了朱棣一个凝视说道“怎么的?我大孙子跟我好就是造反了?朱老四你还敢把我打入诏狱?”
徐皇后话音刚落,就听见门外的胡善围喊道“主子!杨学士有事情求见主子,人已在外殿等候!”
刚刚还在胡搅蛮缠得徐皇后闻言,突然变了个脸,温柔有礼的对朱棣说道“夫君你先接见杨学士吧,这里算是宫城外殿,妾身在这里是不合适的。”
徐皇后起身给朱棣整理了一下刚才嬉闹时弄乱的衣服,然后微微一笑便转身离去。
临出门前,徐皇后转身对朱棣说道“今晚若是处理政务回来晚了,妾身便熬些滋补的汤食给夫君备下。”
朱棣的嘴角明显是露出了温柔的笑容,然后对徐皇后说道“云儿你不必等我,若是今儿个晚上回去的太晚,你便先睡就是了。”
徐皇后之所以圣眷深厚,这可不是没有道理。
首先徐皇后在正事上从来不给朱棣添堵,帝后之礼恪守的极其规范。其次在私生活上,又如同普通夫妻一般的随性自然。再次加之徐皇后更朱棣还有许多的共同爱好,比如象棋、军略、读史等方面,由不得朱棣不宠爱徐皇后。
当然了,徐皇后得相貌也是拔尖儿的。
“宣杨士奇入尚书房觐见!”
杨士奇这个时候来找朱棣,那都是朱瞻基搞的鬼。
朱瞻基虽说被禁足了,不过还是能跟外面联系的。朱棣只是不让朱瞻基到处乱跑而已,可没掐断朱瞻基根外界的联系。
而朱瞻基叫杨士奇过来,就是为了今天的主题——家国理念。
杨士奇倒也是给朱瞻基的面子,听闻皇太孙有事便立马赶了过来。
“说说吧,你小子把杨士奇给找来有什么事情?”
朱棣自然是知道杨士奇是朱瞻基给找来的,他看看一脸茫然的杨士奇还有目光躲闪的朱瞻基便猜到了大概。
“嘿嘿,便是有一些突发奇想要与杨学士还有大父商议一番罢了。内阁大臣当中,孙儿就感觉只有杨学士才能领会孙儿的理念。
孙儿今日的想法也很简单,那便是民族与国家这两个概念罢了!”
“民族?何为之民族?”朱棣闻言皱了皱眉头,不由得开口发问了一句。
“民者,百姓也。族者,族群也。由百姓组成的族群,便是民族了。”
朱瞻基解释了一句,然后就继续说道“古人云:夷狄入华夏则为华夏也,华夏入夷狄则为夷狄也。
而今日之民族关念,于古人则大有不同。汉家、蒙古、女真、乌斯藏、苗彝,我大明国土上居然星罗棋布的有数十个民族。
诸族诸部,互相仇视、阻断交通。此现状于我大明不利,当需改之。
我等需改变此关念,一在宣传、二在引导。
宣传者,利用州府县衙、驿站邸报宣扬国朝之理念。比如宣扬蒙古出鲜卑、鲜卑出匈奴、匈奴出猃狁、猃狁出夏后氏,这就证明了汉蒙同宗同源之理。
还有大禹出西羌,庄蹻征云南。总之要给大明国土上所有得民族,都找到与汉族相同的先祖。
最后使用一个类似与炎黄、华夏、中华之类的统称来称呼所有的民族,比如中华民族!
引导者,利诱耳。拿乌斯藏打个比方,现在不是征募了些乌斯藏牧民参军嘛。咱们原先只是进行汉话的考试,便可以让其进入大明的军队。
现在可以再加上一条,让他们学习咱们宣传的民族理念。学的好的,理解深刻的,就可以升官当个百户之类的小军官。
对于内地的汉家百姓,最行之有效的手段那就要数科举了!
在原来的明经科、策论科的基础上再多加一些题目,设置一些简答题目。就考察咱们宣传的民族概念,还有如何维护大明诸民族一统的局面之类的问题。
比如出一道题,让其答出蒙古先祖与汉家先祖的渊源。要求引经据典,最后证明蒙古与汉家同宗同源。
几年科举之后,那些读书人都会疯了一般的接受新的观念。读书人接受了,那大明内地的百姓也就基本上都能接受了。”
朱瞻基说道这里,突然露出了一丝莫名其妙的笑容。
“其实以后朝廷想宣传什么政策或者想法,都可以从科举上动手脚。
科举的本质不能变,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这些读书人一直追求的东西必须要考。考还必须要占到主要成分,要不然那些读书人可是会......会出乱子的。”
朱瞻基想了想,还是把“造反”二字给憋回去了。
“不过朝廷出一些附加题,想要宣传什么政策、思想的时候就出什么题。
比如要宣传下西洋,就可以出一道论述下西洋之事如何使朝廷获利的问题。
这些附加题的占比不能太大,不过也必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科举的成绩。
许多读书人经史子集学的一般,便可以引导他们在附加题上面下功夫。本来只能考上秀才的,现在可以通过附加题考上举人。本来只能三甲进士的,现在可以二甲进士及第了。
不过还是那句话,附加题的占比不能太多。真真正正要出成绩的,还是要靠在读书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儒学与八股。附加题的目的,便是锦上添花和冲刺突破而已。
不过就算是这样,也会有大量的读书人去购买邸报、研究朝廷所宣传的政策、思想,学着学着也就多少接受了些。”
朱瞻基前面的什么民族概念,朱棣喝杨士奇听的还是有些迷糊。不过后面的科举之法,倒是让二人给听进去了。
杨士奇听的是一身冷汗,朱瞻基这种策略可谓是玩弄了天下百万学子。
只要朱棣的方法得当,然后再通过科举动些手脚,那全大明的读书人可真就是被这皇帝给玩弄于股掌之间了。
而且就算是被别人发现了也不怕,这是真真正正的阳谋。全天下没有读书人会拒绝的,谁敢提出反对意见那可是会被唾骂的。
比如一百个人里原本只有十个人可以及第,剩下的九十个怎么学都超不过这十个人。
而此时突然出了一道可以投机取巧的附加题,你只要安分的去研习朝廷的政策便可以拿到这附加题的分数。而拿到了分数之后,你便有机会超过前面的十个人及第。
请问这样的机会,是你你会拒绝吗?
前十个人可能会拒绝,因为他们一心扑在原来的学问当中没有精力去接受新的知识。
不过后面的九十个人,可是不会拒绝的。
这就跟推恩令一样,我把目的赤裸裸的摆在你面前,可你却无法拒绝。
“基儿啊,那你刚才说的国家概念呢?”朱棣回味了一阵朱瞻基的话语,然后让杨士奇记下来才继续问道“看看这回还有没有什么意外之喜,你且说吧!”
“国家概念,便是家国一体!”
朱瞻基说着从怀中掏出来两个旗子,那是朱瞻基亲手设计的大明帝国国旗与军旗。
“首先要明确我大明的国号全称,这是最重要的前提。
大明国明显是小家子气了,今后我大明对外文书、对内宣政皆以大明帝国自称。
帝国者,皇帝之国家也。让我大明子民都知道,大明乃是皇帝天子御下中央之国。
而天子之国,岂可无国家之旗帜?军队之旗帜乎?
取消一切大明将军之将帅旗、大明州府之官吏旗,大明军队只能使用统一的军旗、大明州府只能悬挂统一的国旗。
只有我大明之天子,才可使用特殊之黄龙旗。”
朱瞻基展开两面旗帜,呈现给朱棣、杨士奇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