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修改官制——裴秀

裴秀,字季彦,河东闻喜人,魏晋时期大臣,著名地图学家,出身著名的大族“河东裴氏”,地理学家。

裴秀创制了《制图六体》,即编制地图所应遵循的六条准则:一,“分率”,即比例尺;二,“准望”,即方位;三,“道里”,即距离;四,“高下”;五,“方邪”;六,“迂直”。其中后三条说明各地间由于地势起伏、倾斜缓急、山川走向而产生的问题。裴秀认为以上六条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如果地图上没有比例尺的标记,则不能确定距离的远近。如果只有比例尺的标记,而无方位,则某地的方向虽然从某一方向看是对的,但从其他方向看就不对了。如果只有方位的确定,而无道路的实际路线和距离的表示,那么在有山水相隔的地方就不知该怎样通行了。如果只有路线和距离的标记,而无地面高低起伏和路线曲直的形状,则道路的远近必定与其距离不符,方向也弄不清。所以六条准则必须综合运用,相互印证,才能确定一个地方的位置、距离和地势情况。因此可以说,现代地图学所需要的主要因素,除经纬线和投影以外,裴秀都已谈及了。自此以后,直至明代利玛窦的世界地图传到中国前,我国绘制地图的方法基本上都依据裴秀所规定的“六体”,可见其成就和影响是至深且巨了。

编绘了《禹贡地域图》十八篇。裴秀看到汉朝保存下来的一些地图既没有比例的表示,也没有方位的确定,连有名的山脉河流都不备载;一些地图虽有粗略的轮廓形状,但不够精确,难以依据;甚至有的地图更绘得奇形怪状,远离实际。为此,裴秀仔细钻研古代地理资料,比较了往古和当时的山脉河流、池塘沼泽以及疆域界限、行政区域变化,还查考了古代城市乡村聚落和水陆交通的变迁,运用其制图六体的科学方法,编制了《禹贡地域图》十八篇。

司马昭让裴秀制定的五等制是最早的七级制,能保障中小地主的利益。主要特点是废除了王爵千里、公爵数百里的旧五等制封地限制,改为郡县封地基础,公爵仅七十五里,侯爵七十里,伯子男依次分两级递减,这样既保障了中央政府的集权,也保障了中小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让大量中小地主阶级获得世袭贵族地位的七级制度从此一直延续到封建制度灭亡。

司马昭在执行封建五等制时还能保障广大人民的利益,与周朝五等爵一千八百人左右相比,司马昭限制五等爵人数仅六百人左右,加上公爵也仅有七十五里,比公爵数百里少很多,避免土地兼并,保障了平民的土地权利。司马昭建立的五等制是地主阶级民主运动,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维护了中小地主阶级利益。

裴秀除著有《禹贡地域图》外,还有文集三卷。《全晋文》收录有《平吴表章》、《奏事》、《与山涛书》、《禹贡九州地域图序》。《晋诗》有《大蜡诗》及两篇《新诗》。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