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字德祖,今陕西华阴人,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杨修学问渊博,极聪慧,任丞相府主簿。史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为人好学,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郎中,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当时曹操军国多事,杨修负责内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又《世说新语·捷悟篇》载四则杨修展才之事,他的才华曹操亦曾自叹不如。后杨修数次助曹植通过曹操的考验,然而曹植日加高傲,杨修本想和他疏远却不能,亦不敢,曹操亦因知道曹植受杨修之助才通过考验,颇为气愤,后来他曾写信给杨彪中提到:“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最终于建安二十四年秋天,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凡罪犯收杀,杨修叹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杨修所著赋、颂、碑、赞、诗、哀辞、表、记、书凡十五篇。
杨修作为曹氏集团的谋士幕僚,是三国的悲剧人物,他出身世家,才思敏捷,一度深得曹操的器重,却最终以罪被诛,表面上是恃才傲物招人妒,实际上是自作聪明惹的祸。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更大肆描绘和渲染此事,以贬斥曹操的忌才和残忍。其实,除却与曹操的矛盾外,杨修的聪明给他埋下了人生悲剧的祸根。杨修的聪明是与其家学渊源有极大关联。杨氏家世为汉名门,祖先杨喜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就封侯拜相,史书记载:“自震(杨震)至彪(杨彪),四世太尉。”如此显赫的家世,只有四世三公的袁氏世家可以媲美。
与风光无限的先祖比较,杨修的个人才华毫不逊色,他才思敏捷,聪颖过人,在当时颇有令名。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又任丞相府主簿,可以说,杨修的确是有自负的资本。据《三国志》《曹植传》记载:“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又有“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可见杨修才华出众,能力超群,所以深得曹操的信赖和器重,曹操才会任以“总知外内”的主薄一职,而且“事皆称意”。而由“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的状况可见,当时连魏太子曹丕也要巴结他,而其中的“并争”交好,可以想见当时杨修受热捧的程度之深,引得人人都想要讨好他,可以想见他当时地位之重要。另一个侧面,这也可证明杨修当时是深得曹操信任和倚重的府吏,而且关系比较密切,经常参与曹操的政治军事活动。望族之后,满腹才华,深受赏识和重用,如此种种,都促成了杨修自负爱现人格的发展和深化,而最终,他的才华和自负却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不禁令人叹惋,可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然而,曹操生性多疑,深怕人家暗中谋害自己,常吩咐左右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近前!”一天,曹操在帐中睡觉,故意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被为他覆盖,曹操即刻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复上床睡,睡了半天后起来,佯惊问:“何人杀了我近侍”大家都以实情相告,曹操痛哭,命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梦中杀人,惟有杨修识破了他的意图,临葬时指着近侍尸体而叹惜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到后,十分厌恶杨修。
杨修真正惹怒曹操的事件是“鸡肋”事件,这是杨修自作聪明的极端表现,根据《后汉书》记载,曹操在平汉中时,连吃败仗,欲进兵,怕马超拒守。欲收兵,又恐蜀兵耻笑,所以心中犹豫不决。恰巧厨师进鸡汤,曹操见碗中鸡肋,沉思不语。这时夏侯惇入账,禀请夜间口令,曹操随口答“鸡肋!”杨修见令传鸡肋,便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将士们问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师,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决。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魏王班师就在这几日,故早准备行装,以免临行慌乱。”曹操得知此事后震怒,即刻下令处死杨修。
杨修的自作聪明令曹操对他爱恨交加,但杨修犯了一个为人臣的大忌,就是不该胡乱猜测统治者的心理,并加以毫无掩饰地传播。如在军中散布退兵言论、私命士兵收拾行囊,准备撤退,这种强烈的炫耀欲,对于生性多疑、暴戾凶残的曹操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冒犯,而涣散军心、瓦解斗志的言论,是任何一个主帅都难以姑息纵容的罪过。曹操在那种情况下杀掉杨修,算得上是属严肃军纪了。
另一件冒犯曹操的事,就是参与了曹丕、曹植兄弟的继承权斗争。杨修作为曹操的亲信,必定是曹植和曹丕的争夺对象,曹植作为名闻天下的才子,一度“特见宠爱”,杨修加入曹植一方参与夺嫡之争,亦加深了曹操对他的厌恶。《三国志》中曾记载,号称“有才策”的杨修败阵于吴质(曹操的另一幕僚),是因为杨修空负才名,不及吴质的老谋深算,因此导致了曹操对曹植为人的怀疑,曹操在处理完了立嗣的问题后,即开始清除曹植身边的谋士,首先要诛杀的就是杨修,而杨修对此了无觉察。
惜杨修对此觉察不足,只知炫耀卖弄,不知所韬光养晦,结果给了曹操杀他的借口,所以杨修的悲剧,也算得上是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