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观众,或三五成群一起撸串喝着啤酒,激动的砸桌子,
或一家两三口人聚集在一起,默默的看着。
有的则在公交上,有的在地铁里,还有的在飞机上。
凡是有网络的地方,观众边看边打弹幕。
“赞一个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如我华夏近代有江阴明人之骨血,
何有倭寇侵我华夏之惨举。”
“玛雅,这个节目实在太过想入非非,
居然让火烧云翻滚成华夏巨龙,呈现海市蜃楼的场景,
使崇祯抬头看着自己身后事,
这尼玛也太敢想了。”
“是啊,看着崇祯跪下的场景,
我直接泪目,我华夏有这种血气,
才会绵延数千年啊。”
“看了这节目,我对崇祯有种新的认识,
他不同于沉迷酒色、残暴无度的亡国之君,
他虽是大明的末代帝王,可人家没有放弃天下黎民,
却是选择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原来这就是大明的骨气,
无论强弱,绝不向敌寇低头,
和亲,割地求和,这些词汇都不属于大明。”
“后世之人该当记住,列祖列宗们无畏赴死,
他们的血并不白流,他们这是在教我们华夏女儿应当这样。”
“华夏英魂,这十万义民在告诉我们何为华夏英魂。”
“只是不太明白,如此华夏英魂,
为何传到近代,会被倭寇欺负至此?”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此生有幸华夏人,来生还降华夏家。”
画面里的江阴百姓誓死不降,留发不留头的这种画面,
让视频前的观众,无论男女老幼,
体内那延续的华夏血脉都被点燃。
纷纷发出感慨。
“泱泱大华夏,有如今之强盛,
皆是前辈这种舍身取义,用鲜血染红一面面红旗,
红旗飘飘,华夏永不倒。”
“痛快,明史方知今日华夏之骨血,
是如何锻造的。”
影像之中,此刻的项升心中说不出什么滋味。
崇祯白衫散发,一脸憔悴,
脸上还挂着泪痕,
身子或许是由于大明江山重担压的,有些佝偻。
在后世中,对崇祯皇帝的评价,褒贬不一,
但都比秦二世的评价要好。
那江阴百姓在誓死抗清时,
是怎么看待这位吊死在煤山上的崇祯,
项升不是很清楚,历史上并没有过多的记录,
除非他亲自穿越过去看看。
项升所知道的就是崇祯在位期间,连续下六次罪己诏,
向天下承认自己的罪过。
足见其诚心诚意。
姑且抛开罪己诏的问题,单单说此时此刻的崇祯。
他这一跪,跪在悔恨,
跪在悔恨自己没能远离小人。
跪在悔过,向大明英魂悔过。
此时此刻的崇祯内心很复杂,
看到这一幕,他内心纠结是不是不选择自尽,
而是逃出燕京,率领这么忠魂继续抗争。
可崇祯问的是死后之事,而且看项升的意思,
大明的败亡是难以阻挡的。
崇祯内心挣扎,“朕悔之晚矣,悔不听皇后之言,
愧对列祖列宗,愧对忠烈英魂……”
崇祯默默的起身,走到那棵歪脖子树下,
从怀里取出早已准备好的绳索。
“承恩。”
“老奴在。”
“朕死后,你可找一处暗度晚年,
那些金银足够后半生衣食无忧。”
“万岁爷……”
王承恩已经哭倒在地上,他默默的看着崇祯,
眼神忽然变得很坚毅,但眼神里的生机也降到最低。
“朕十七年前初登基,何等意义风发,
朕兢兢业业,欲励精图治,中兴大明,
奈何天亡大明。”
“朕为受迫害东林党人恢复名誉,修复东林书院,
奈何误国者竟是东林党人,
致使我大明税收单一,加重百姓负担,
如未动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
哎,知之晚矣。”
“不提也罢,满朝文武误国,
致使边关战败每每传来,朕提心吊胆,
无一日可安眠……”
“朕太累,朕想好好休息,
长眠不起……”
十七年的操劳,十七年的怨愤,
十七年的心力交瘁,
在这一刻崇祯再也不压抑自己,
将对满朝文武的怨气都抒发出来。
王承恩没有上前阻止崇祯的举动,
他知道自我了断才是对崇祯最好的结局。
崇祯手里攥着绳索的一头,另一头已经甩出去,
挂在了歪脖子树上。
项升静静的站着,没有一丝阻止的意思,
他知道历史的车轮是一个人无法阻挡的,
他来到这里该做的一定会做的。
海市蜃楼里的清人破城后的杀戮依旧在继续,
但崇祯已经不再观看。
每看一分,他的心就会滴一滴血。
可华夏历史研究所的会议室里,
戚老究情绪激动,高亢的声音不断回荡在教室里。
“大明的败亡,不能片面的盖棺定论,
并不全由崇祯担负这千古罪名,
是非功过历来都是后人评说。
历史上没有哪个皇帝只有功,没有过。”
“崇祯有功,也有过,
抛开崇祯不言,单说明末的自然现象,
就令人费解。”
“据《汉南续郡志》记,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
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
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
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
十一年夏飞蝗蔽天……
十三年大旱……
十四年旱。
可谓自崇祯继位以来,陕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离失所。”
“大旱之下,还有瘟疫流行。”
“崇祯十三年,顺德府、河间府和大名府均有大疫,瘟疫传染,人死八九。”
“崇祯十四年,疫疾从河北地区传染至燕京,
此瘟疫状况不可胜数。”
“崇祯皇帝自有其功过,
奈何崇祯朝天灾多的离谱,
堪称小冰河时期。”
“假如没这么多天灾,凭借其勤奋和励精图治的劲,
大明为何不会复苏!”
影像画面之中,
崇祯皇帝已经站在一块凸起的石头上,
脖子将要放入那系好的绳结。
会议室里的每个历史研究员都知道的崇祯结局,
可是他们还是忍不住喊出声。
“不要啊,明思宗,何苦自寻死路?
逃出北京城,在别处继续抗争,未必会输!”
“哎,秦末有项羽不肯过江东,
明末有崇祯不肯南逃。”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既然没能守住家业,只能死社稷,
这对崇祯来说,或许能减少内心的煎熬吧,
也是最好的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