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深深的一鞠躬,不仅给项升震撼。
也让视频前的诸多观众,感到无比的震撼。
“我去,这啥意思,脱去龙袍,给项升作揖,
这是摒弃贵贱之分,以平等身结交项升吗?”
“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恐怕更甚者是帝王,万般不由身,
对崇祯而言,这龙袍就是一种枷锁,
他在临死前脱去枷锁,这是种觉悟啊,
或许只有这样,他才会用另一种身份,问出自己寻常不敢也不该问的问题。”
“没错,很期待崇祯会问什么问题!”
“玛德,眼睛发酸,脱去龙袍才作揖,
这是到死都在顾及大明尊严啊!”
还有一部分人,他们震惊的地方与众不同。
“以庶民之身行礼,这是有求于项升,很正常。”
“出乎意料,没想到这节目的细节,处处令人无法揣测,
我已经无法预测这期节目的走向了。”
“大秦何等霸气,却使祖龙服软恳求,
大明何其傲骨,崇祯却甘愿弯腰。
能做到这一点的,恐怕除了项升没几个主持人能做到。”
央频之中,看到这一幕的所有人,都是鸡皮疙瘩,一身冷汗,多半是吓得,
被节目的编排给吓得。
崇祯是谁,一代帝王啊,即便是亡国之君,那也是九五至尊。
让帝王给项升鞠躬,这有点太过大胆。
“这节目的编剧是什么来路,胆子也忒肥了吧,
居然让崇祯给项升鞠躬。”
“好像不全是编剧,我听有人透露,
这节目是项升完全承制的,可节目的框架和形式是台里定的。
貌似他们讨论过,这很可能是演员随意发挥的。”
“不应该吧,居然是项升承接,那节目的大致内容应该是项升和台里共同指定的吧。”
“可我听说这综艺第一期就没有剧本的,完全是即兴发挥。”
“什么?没剧本,即兴发挥?
项升敢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开玩笑。”
“反正我听说,这节目项升承制后,喜欢随意发挥。”
“即便随意发挥,也该有个大纲吧。”
“如果真是随意,项升肯定后悔崇祯的演员这么随意发挥吧。”
“不过崇祯那反复抚摸龙袍而不舍的眼神,真的扎人心啊。”
让祖龙服软,让崇祯弯腰,这不是胆肥的问题,
这已经是胆大妄为了。
台长雍敕嘴角一阵的抽搐,敢这么做节目的,
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虽然是胆大妄为,可雍敕找不出大的漏洞,
毕竟崇祯脱下龙袍才这么做,这就是平民间的行礼,
也不算恣意妄为。
雍敕就是不知道项升为何要演员这么做,
这可是有点冒风险,因为有不少历史专家也在看这个节目。
影像之中,王承恩托着龙袍,崇祯一袭白衣,
正在深深作揖。
此刻的项升先是一冷我,随机立刻用手托住了崇祯的双臂。
其实在崇祯作揖时,项升就已经有了应对。
项升知道自己虽然代表的是后世华夏万民,
可毕竟对方是帝王,自己也不能显得太高傲,
显得太高不可攀,
这不符合当代的精神。
“朕……”
崇祯的牙关打颤,内心已经天崩海啸。
“朕死后,究竟发生何事,天下走向又如何?”
崇祯知道山海关大败,满清极有可能入关,
可还是心存幻想,万一走向变了呢。
“不管大明结局如何,朕想走的明明白白,
朕无颜面见祖宗,却可以泉下给战死将士一个交代。”
项升很仔细的看着崇祯,静静的瞧着。
目前只有项升知道眼前这位不是演员,
是历史的写照。
山下的大火不是特效,这也不是电影摄影棚,
而是1644的紫禁城,
1644的煤山。
穿越之前,项升曾写下数万字策划案和脚本,
可等到身临这1644的煤山之上,
他才知道这档《华夏珍藏》的大型综艺节目,
以前没有脚本,现在和未来都不会有脚本。
无论做多少假设,做多少准备,
你都无法替每个历史人物做选择。
他们的未来和结局,终究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使然。
就如同此刻。
王承恩双手捧着龙袍,脸上还带着泪痕,
但他的双眼却看向别处。
跟崇祯这么久,他知道此刻的崇祯最不希望身旁的人看到。
崇祯要面子,尤其在熟人面前。
“敢问先生,朕……我死之后,大明如何,
闯王败亡,天下又何去何从?”
闯王的败亡,项升已经告知了崇祯,
所以崇祯又追加了一句,天下何去何从。
崇祯问完,没有直视项升,而是看向天边的残阳。
残阳如血,令人望之心慌。
项升也默默望着残阳片刻,
“回陛下,大明尚未立即而亡。”
“朕已死,大明无君,如何未亡?”对于这个回到,崇祯非常的诧异。
项升早就知道崇祯会有如此疑惑,
没有接着解答,而是继续道,“陛下,我们先来说一个问题。”
“陛下死后,后事如何?”
崇祯下意识的身子抖了一下,马上要知道身后事,
他还是有点紧张。
项升则是缓缓道来,“据钱海岳先生《南明史》记载,
清人入关,攻城掠地,屠戮之惨,人理灭绝。”
这话一出,崇祯就是浑身一颤,眼睛又开始发红。
“余握管至此,几于一字一泪,有不忍书而不忍不书者。”
崇祯的眼泪已经夺眶而出,
或许他不想再看这血阳,那仿佛是屠戮的血光,
缓缓闭上眼睛,任由眼泪崩决而出。
这一幕尤其让华夏研究所的人泪目,
这里的每个研究员都或多或少研究过南明史。
他们的眼睛发红,嘴里念念有词。
尤其是戚老究再一次从座位上站起,
闭上酸涩的双眼,嘴里居然和项升异口同声。
“明室渡江,庙堂上下,前仆后继,甘死如饴,
其义烈忠忱,直足耀日星而动河岳。”
“虽南风不竞,版图日蹙,
犹如上九之硕果,中国礼乐文物系焉。”
“清兵入关,为中华文明之浩劫。
无数仁人志士,毁家纾难,视死如归……”
戚老究再次睁开双眼,已经泪目。
这段历史记载,
作为华夏活化石的戚老究可谓倒背如流,
甚至比项升还熟练。
只是每次读到,戚老究就痛心疾首,
特别是这句,“余握管至此,几于一字一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