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正月十七日。
太子刘彻行冠礼。
十天后,景帝驾崩,刘彻继位。
次年,改年号建元。
刘彻即位初年,太皇太后窦猗房、皇太后王娡为代表的外戚势大。
朝中一应事务也需“奏事东宫”后,才能断决。
武帝虽即位,手中却无丝毫权柄和人才可用。
故而,效仿秦孝公下诏求贤,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
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衒鬻者以千数。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汉武帝刘彻刚刚即位的时候,以太后和皇后为代表的外戚势力极大,朝中任何政事都需要奏请后宫两人后才能决断,刘彻手中根本就没有任何权利和人才可用。
所以,武帝刘彻便学习秦孝公向天下人发出求贤令,征召大汉各郡县方正、贤良、文学等有才能的士人,以破格授予职位任用他们。
消息传出,天下各郡县都有推荐的人才前来,给汉武帝上书论策的人有数千之多。”
.......
建元元年,七月!
长安皇宫。
未央宫!
武帝刘彻跪坐在大殿龙案之后,津津有味的看着手中竹简。
偶尔读到精彩之处。
还会忍不住自言自语称赞两句。
“陛下,已过戌时,应该歇息了。”jiqu.org 楼兰小说网
龙案侧,一个头戴紫金翟凤珠冠,身着正红色宫装的明媚娇艳佳人忍不住提醒道。
“阿娇再等一会儿,孤马上就将这人的论策看完了。”
“这个叫东方朔的人真的很有意思,竟然说自己十三学书,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十九学孙吴兵法。如今二十二岁,身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
最后还吹嘘说自己勇猛像孟贲,敏捷如庆忌,廉洁似鲍叔,守信同尾生,能做朕的大臣。”
武帝刘彻听后,依旧是看着手上的竹简,脸上浮起了阵阵笑意。
这么有趣的人他还是第一次见到。
难免感觉十分的新颖。
至于说被武帝刘彻成为阿娇的艳美女子,便是当今的大汉皇后,陈阿娇。
也就是历史上金屋藏娇的女主角。
陈皇后闻言,不由好奇问道:“天底下,真的有这样的完美全才吗?”
“怎么可能?”
“这些话听听当个乐子就行。”
武帝刘彻将看完的冗长竹简放下,然后评论道:“朕观此人的谏言论策,虽然文采思路俱佳,也有稍许的独到之处,但是较比董师之才,却差之远矣,只能说是有些急智,而非大才。”
不是武帝刘彻看不上东方朔。
而是因为东方朔此人,并非他想要的治国人才。
你可以说他是个妙趣横生的智者。
却绝对不能说他是无双国士。
末了,武帝刘彻总结一句,道:“不过总的来说,这人较比其他大部分士人,还算是有才的,并且文章写得妙趣横生,让人读之欲罢不能,想来其人也会非常有趣,所以就给他一个机会好了。”
刘彻点评完,朝一侧恭然而立的中常侍粟恒吩咐道:“将此人记录在案,让其在公车署内等待召见吧。”
“遵旨!”
中常侍粟恒恭敬回应一声,将“东方朔”三个字记录于手中竹简上。
“原来如此。”
“臣妾还以为陛下真的能得一大才呢。”
“倘若真能有此大才帮助,陛下也无需每日如此劳累了。”
陈皇后听到刘彻解释,脸上露出失望之色,满是心疼的看向他。
“真正的大才,哪有那么容易出现。”
刘彻揉了揉双眼,不由感慨道:“自朕下诏求贤,上书者不下千人,朕每日翻阅众人论策之言,至今已有两个多月余。”
“其中能称为国之大才者,唯有董师一人。”
“余下如这东方朔者,倒是有一些,有所才,却非真正大才。”
“然而,董师又一心研究学问,欲要贯通百家,融入儒术,成一家之言,短时间内不会进入朝堂。”
“这就让朕很无奈了。”
刘彻口中的董师。
便是此时大汉宫廷的讲经博士董仲舒,掌管经学讲授。
刘彻曾多次听其讲经,受益匪浅,故而知晓董仲舒为大才。
其才绝非东方朔能够比较。
感慨一番后,刘彻强行打起精神来,朝一旁的粟恒问道:“今日献上来的论策还剩多少?”
“回陛下,还有一份。”
粟恒不敢隐瞒,如是说道。
“哦,既然如此,那就呈上来吧。”
听到还剩下一份论策没有观看,刘彻也不急着回去了,准备将最后一份论策看完后再说。
当然。
前提是......这最后剩下的一份论策,不会跟东方朔的论策一样冗长。
否则,数万字,几十米长的竹简。
接下来几天都不需要休息了。
出乎刘彻意外。
最后一份竹简,竟然精简的很,只有常人手臂粗细。
这么细的一份竹简。
都不知道有没有写满千字。
短暂的错愕后。
刘彻便接过竹简接,浏览起来。
随即。
他的嘴角便止不住的抽搐。
整个人都不好了。
没别的原因。
因为这份论策的开篇所言,真的是太欠打了。
让刘彻不得不怀疑。
这家伙是不是在故意嘲讽和内涵他。
【新书求收藏,求鲜花,求评价,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给作者君一点写作动力!】
端午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6月3日到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