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840坑货
明朝朝廷每年的财政收入大致分两大块来使用,一块由朝廷用于维持皇朝的日常运营,包括宗室禄米、官吏俸禄、赈灾水利、军事边防等;一块给皇帝用于皇帝本人以及宫廷开销。
随着外朝由于自身官僚系统的膨胀、宗室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的禄米增加、军事衰落导致的边防开支增加和宫廷规模的不断扩大,朝廷的财政收入也就不能满足支出的需要,开始出现亏空。
而在出现这个现象以后,明朝的皇帝虽然依旧秉持祖训不轻易开矿,但面对需要解决的财政压力,还是不得不妥协。
每当财政缺钱的时候,皇帝就会想着开矿赚钱,于是由皇帝下旨开矿,再到矿工闹事,平乱后又下旨封禁,就成为大明朝矿产开采一个挥之不去的怪圈。
“其实微臣一直觉得,朝廷不管是开矿还是开工坊,都应该按照市面上的工钱给工人和匠师发放月钱,而不是一些雇佣的人才有,而一些人的劳动只是用来抵朝廷的徭役。
特别是朝廷上下其实都是支持一条鞭法推行,而一条鞭法对百姓最大的优待就是让他们不用再担心被朝廷征召服役,只需要安心种田即可。
这样,每个矿山除了收入外,还有了一笔固定的支出,剩余部分才是盈利,即为生财。tiqi.org 草莓小说网
朝廷所办官矿就不说了,若是民间所开之矿,朝廷也可以据此征税,同时也可以监督矿主是否苛待矿工。
要知道,矿工闹事,多半就是因为受到苛待。
在微臣看来,朝廷可排除都察院御史巡按各府,摸清楚矿产分布,将其中一些易开采,规模庞大的矿山列为官矿,由朝廷派员负责开采,盈利入内、外库。
因为小,其实不好征税,因为大多是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或许有少量雇工。
时间稍长一点,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繁衍速度不一样,四种户籍的人口数量就会出现。
明朝不仅养着庞大的宗室人口,其实官员及依托他们生存的群体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虽然这些人口大多成为隐户,官府的户册上没有,看他们毕竟真实存在。
魏广德听了皇帝的询问,低头又估算了一番,这才开口说道:“国家收入,宗室支出大约占三成,军饷两成,宫里一成,剩余四成则是官员的俸禄和各种工程开销。”
皇帝不表态,魏广德也不觉得有什么,无非就是浪费了点口水,对他其实也没什么损失。
虽然感觉宫里的花销太大,不过隆庆皇帝可不会去想减少支出,那是亏待自己和枕边人的事儿,不能做。
60人,这一数字极为匪夷所思,但实际上这个数字只包括了有一定品级的宦官,而不包含大量没有品级的侍。
但是,朱元璋的设计有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各种职业身份的比例关系,在他刚设计的时候也许还能有比较好的对应关系,可他没法确保每一职业身份的人都是坚持下来,更没法确保不同职业身份的人,繁衍的速度是完全一样的。
这四种户籍就是四种职业身份,并且规定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要继承,不得更改。
开矿这个事儿,其实凭借一道旨意下去就可以做,而不需要和朝廷官员商议,只不过每次开矿后的结果来看,貌似都是以惹出大事收场。
别看现在大明朝工坊、匠铺不少,可都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
所以并非后世所说大明朝没有商税,只是条件不具备,征收不易。
江浙那些大工坊,都是按照织机数量收税。
只不过朱元璋定下的编制就那些,十万人也只是官,吏和差役却不在此列。
“陛下,宗室的事儿有《皇明祖训》约束,实在很难动,除非陛下有心更改其中规定,比如运行宗室行四业之事,让其能自食其力,朝廷不再发放禄米,否则很难。”
大明朝需要的是一个有气魄的皇帝,敢大胆改革的皇帝。
是的,大明朝的财政收入并不是三百万两,三百万两这个数字只是朝廷金银收入,而不包括实物税收。
魏广德深知四业问题用后世的眼光看是很小的一件事儿,可是在现今的大明朝确实一项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儿,所以他暂时不打算提出改动。
他把人口按照职业进行划分,又不许人们改换身份,这相当于事先规定了每种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的比例关系。
大明朝廷征收的盐、茶、铁和纺织品等税,其实就是商税。
魏广德慢慢把自己的思路说了出来,虽然隆庆皇帝脸上看不出神情变化,可开弓没有回头箭,魏广德也只能把话都说完,都说清楚。
不过对于眼前这位,魏广德还是知道,隆庆皇帝可不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行事只能小心谨慎,一点点来做,即便最后做不成,也无所谓。
既然知道宗室问题很拖累朝廷,隆庆皇帝还是想问问,看魏广德是否有办法解决此事。
“宫里占一成?那是多少?”
魏广德在上一世就很羡慕当初的那些煤老板,日进斗金,躺着赚钱。
一条完美的循环就出来了,勋贵只要尝到甜头,必然会发现其中的利益,到时候眼光也就会逐渐从田地间转移到工商业上。
当然,大明朝现在分的四业其实也是有问题的,限制了人口在各行业之间的流动,到了这个时候其实已经限制了经济发展。
当然,很快他就回过神来,宗室禄米也只能想想,真要做了,怕他的乾清宫第二天就会被藩王府的奏疏淹没。
只要他们参与进去,就会知道盐商巨大的盈利空间,想不眼红都是不能。
隆庆皇帝怕麻烦,为了收点钱把老百姓逼反了,还要倒贴银子平乱。
唯一不同的或许就是清朝的宗室政策比大明朝好一些,很好的解决了宗室问题。
户部奏疏虽多,不过朕看过以后感觉头都大了。”
说白了,不是明朝皇帝笨,不知道找钱,全是被朱元璋定下的条条框框给束缚住了。
权衡好半天,隆庆皇帝才开口说道:“这样吧善贷,你刚才说的那些,回去写个章程交给朕,朕也要好好琢磨琢磨,兹事体大,不能随便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