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洪武大帝——朱元璋

朱元璋,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庙号太祖,谥高皇帝,因年号洪武,也俗称朱洪武或洪武大帝。朱元璋出身平民,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入皇觉寺当过和尚,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政权。先后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其他起义军,统一南方,后北伐灭元,建立大一统的皇朝,国号“大明”。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解放奴婢,减免赋税,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同时立《大明律》,用严刑峻法管理百姓与官僚,禁止百姓自由迁徙,严厉打击官吏的贪污腐败,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清洗权贵势力、废中书省,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驾崩后传位于嫡长孙朱允炆。

朱元璋的祖上几代,就四处游徙(沛,句容,再徙泗州,钟离),是个没有恒产的家庭。十七岁那年,天旱、蝗灾、大饥疫。朱元璋的父、母、兄都死了,“贫不克葬”(《明史本纪》)。乡人刘继祖给一块地让他们下葬,这就成了以后的凤阳陵。接着,朱元璋“孤无所依”,去皇觉寺做僧人,僧人都得托钵求食,朱元璋出去“游食”了三年,回到皇觉寺。所以,朱元璋做过和尚,讨过饭。他后来很不愿提起这经历。

到了元朝末年,造反的有刘福通、徐寿辉、赵均用、方国珍、郭子兴,有的已经有自称为帝,那时元朝的政府极其腐败,面对这样的局面,“元将彻里不花惮不敢攻,而日俘良民以邀赏”。这样的元将,不敢去打真正的起义兵,却还要随便抓良民说是贼盗,去向上面报功。朱元璋想,天下这么乱了,该怎么办呢?他求卜,“去留皆不吉”。于是再卜,求问:“得毋当举大事乎?”这卜得“吉”了。那就去参加起义造反的队伍吧,他就去找郭子兴。郭子兴觉得这个人相貌不凡,留他做亲兵。

朱元璋表现出有领兵的才能,渐渐拥有自己的一支队伍,有徐达、汤和、费聚等骨干,朱元璋觉得好些起义领袖都不成气象,觉得与他们都“无足与共事”,于是统率了自己的一支队伍,在横涧山与元将张知院打了一仗,“收其卒二万”。这前后,十分有见识的李善长也来帮助朱元璋,从此形成了一支不平常的势力,领袖朱元璋有雄才,有勇将有谋士。这时朱元璋的根据地是滁州。朱元璋军事集团的北面有小明王,东面有张士诚干,西面有徐寿辉的,为他隔开了元朝的主力军。朱元璋利用这一地利,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在打下徽州后为他向当地著名的儒生朱升咨询大计,朱升回答他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也就是:巩固后方发展经济,不干树大招风的事,伺机再谋图帝王之业,并且遵照刘基“先汉后周”之策略,着手对江南各势力进行对抗。

陈友谅攻陷鸠州,随后弑主徐寿辉、称帝建国,国号汉,与张士诚合攻应天府。朱元璋采用“围魏救赵”之策,命胡大海进攻信州,促使陈友谅班师救援,并在龙湾设伏。随后朱元璋收复鸠州、安庆等地,而离间计,致使张士诚按兵不动。陈友谅率六十万水军进攻洪都,朱元璋亲率二十万部队驰援,双方在鄱阳湖交战,史称“鄱阳湖之战”。陈友谅自恃巨舰出战,采用炮攻,朱元璋险些负伤被擒。随后,朱元璋利用东北风而改用火攻,致使陈友谅部大量受损。之后朱元璋利用鄱阳湖水位降低便于小舟活动,改为分兵水路围攻陈友谅。陈友谅中箭身亡,汉军溃败。随后朱元璋围攻武昌,并尽占湖北各地,陈友谅之子陈理举降。

朱元璋发表檄文声讨张士诚,杭州、湖州先后投降朱元璋,平江成为孤城。朱元璋以重兵包围平江,发动平江战役。在围城的同时,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应天来,但在瓜州渡江时悄悄将船底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接着,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平江战役开始时,朱元璋筑墙围城,并造有三层的木塔楼,高过城墙,以弓弩、火铳向城内射击,还设襄阳炮日夜轰击。城内一片恐慌,张士诚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张士诚反复无常,贪图享受,对部下也十分放纵,平江被围困的最后一天,张士诚弟弟张士信在城头督战,仍不忘享乐,坐在银椅上饮酒,左右侍奉的人递桃子给他,结果桃子还没到口,恰好一炮打来,脑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劝降,都被张士诚拒绝。张士诚死守平江,粮尽后,便以老鼠、枯草为食;箭尽了,便以屋瓦为弹。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则展开巷战相抵抗。

最后,张士诚被俘,解往应天,朱元璋问话,他不搭理,李善长问他,他则破口谩骂,无奈,朱元璋只得命手下卫士以乱棍打死张士诚。当时张士诚47岁,东吴灭亡。朱元璋又命汤和为征南将军,讨伐割据浙东多年的方国珍,后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进攻福建。同年,方国珍投降。

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开始对当年追随自己建功立业的文人、武将论功行赏。他封6人为公爵——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他们是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28位大将军被封为侯爵: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顾时、耿炳文、陈德、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桢、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茂才、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郭子兴等。在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中,公和侯是最高的两级,地位十分尊崇。

伴君如伴虎,功高则震主,功臣太强,让朱元璋感到害怕,梦里都担心部下造反、江山不保,子孙后代会做别人的阶下囚。在朱元璋看来,这些功臣对王朝的长治久安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要无情地清洗,尤其对其子孙构成威胁的人,必须除之而后快。肃反运动一波接一波,朱元璋先后肃清胡党、处理空印案、郭桓案,逮捕为害百姓的官吏,几场大案,杀戮官吏接近10万人,试图用别人的鲜血浇灭自己心头的怒火。

朱元璋有26个儿子,但是成器的不多,他越到晚年越发愁,朱标传说为马皇后亲生,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给马皇后吃了颗“定心丸”,册立13岁的朱标为皇太子,即未来的国家领导人,也算是对得起这位相濡以沫的奇女子。朱元璋聘请浙江名士宋濂等人为太子的老师,希望将朱标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精心培养25年之后,朱标已经38岁,继承父亲大位的能力是有了,可是朱标的身体熬不住。朱标从陕西视察回来后,身上长了个大肉瘤,折磨得寝食难安,异常痛苦,朱标的长子朱雄英10年前已经死了,伺候父亲全靠次子朱允文。

文官们拥护朱允文,因为他是文人,是大孝子又是大好人,上台后能实行文明德化之治,而不是军事化的高压独裁,朱元璋的统治太过猛烈,官员暗地叫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长久下去没人吃得消,国家客观上需要一位阴柔、仁爱的皇帝,让人民歇歇脚、喘口气。朱允文非常有孝道,而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孝”就是夺取皇位继承权的秘密武器。所以,朱允文一定要将“孝”进行到底。

朱棣是闻着战争的硝烟味长大的,出生那年正是陈友谅大举进攻南京,他11岁封燕王,17岁迎娶徐达的长女,20岁就藩北平。朱棣的才能不在朱元璋之下,弯弓射大雕不在话下,尤其喜欢打仗,智谋过人,知道怎么打胜仗。作为罕见的勇士和智慧人物,朱棣可谓一代“战神”。现在他33岁,正当青春年少,论才能和胸襟,朱棣都胜过朱允文。

经过权衡,朱元璋作了一个异常艰难的决定:立16岁的朱允文为皇太孙,这让朱棣十分窝火,十分不服气。他用手拍拍皇长孙朱允文的背,讥讽地说:“没想到我侄儿,还能有今天的荣耀啊!”这一情景,恰好被朱元璋看见,厉声责问朱棣:怎敢对皇长孙如此无礼?朱允文急忙打圆场,才没让朱棣十分难堪。立皇太孙的第二年,朱元璋还是担心朱允文太文弱,压不住阵脚,管不住军队,于是开始大杀功臣,蓝玉、胡惟庸集团先后被清洗。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朱元璋当初的选择是个错误,如果选朱棣当皇帝,就不会出现后来历时4年的内战,但历史不相信道德,也不相信眼泪,它只相信实力,朱棣发动战争,将朱允文赶下台取而代之。

朱元璋不仅上得朝堂,而且还下得了厨房,我们身边的许多饮食都与这位皇帝有关:朱元璋曾亲自发明了一种饮料“酸梅汤”。元朝末年,朱元璋曾是个卖乌梅的小商贩,那时瘟疫横行,朱元璋也不幸被感染了,一病不起,当他挣扎着去库房取乌梅时,忽然闻到了乌梅的阵阵酸气,马上就感觉精神振作了许多。于是,他便以乌梅为主料,搭配山楂、甘草两味中药加水煮成汤,每天服用,过了几天,他的瘟疫竟然奇迹般地痊愈了。从此,朱元璋就改卖可以祛除瘟疫的酸梅汤了,人们纷纷购买,朱元璋也得以迅速致富,为他后来起兵反元奠定了经济基础。

朱元璋称帝后,仍对酸梅汤情有独钟,常喝酸梅汤来清除体内油质,益气安神,酸梅汤于是也成了明朝宫廷里的日常养生保健饮品。不久,民间还出现了专营酸梅汤的店铺,北京的老字号“九龙斋”最负盛名,被誉为“京都第一酸梅汤”。酸梅汤行业更把朱元璋奉为祖师爷,在不少酸梅汤专卖店里都不难发现朱元璋的画像。

“北京烤鸭”,闻名世界,其实,烤鸭原本起源于南京,话说朱元璋称帝后定都南京,他酷爱吃鸭肉,但水煮、红烧、清蒸的鸭子吃多了便觉得腻烦,整日闷闷不乐。宫廷御厨们绞尽脑汁,改变了传统烹制方法,采用果木炭火挂炉烘烤,使鸭子肉质细嫩、肥而不腻,被朱元璋命名为“烤鸭”。朱元璋死后,他的儿子燕王朱棣用武力夺取了帝位,并将都城迁到北京,烤鸭技术也随之传到北京,并得以进一步发展。北京著名的“全聚德”烤鸭店,于清代同治年间开业,至今风靡不衰,这恐怕还要感谢爱吃烤鸭的朱元璋。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