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明代宗——朱祁钰

朱祁钰,朱瞻基次子,朱祁镇异母弟,母贤妃吴氏,明朝第七位皇帝,年号景泰。长兄朱祁镇即位后封其为郕王,土木堡之变爆发,明英宗被瓦剌俘虏,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等大臣劝服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次年改元景泰。在位七年间,知人善任,启用于谦等正直之人,使得江山社稷转危为安,可谓英明之主。夺门之变爆发,明英宗复位,明英宗废朱祁钰为郕王,软禁于西苑,不久朱祁钰去世,享年三十。史称明景帝、景泰帝,南明时期,明安宗朱由崧加谥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庙号代宗。

朱祁钰的一生命运多劫,他的生母,本是汉王府邸的一位侍女,这位汉王就是朱高煦,宣宗皇帝对叔父汉王朱高煦用兵,御架亲征生擒朱高煦父子,并将汉王宫的女眷充入后宫为奴,在返京途中,宣宗皇帝邂逅了汉宫侍女吴氏,并深深被吴氏的美貌与聪灵所打动,于是吴氏得以陪伴宣宗皇帝直到回京。回京后,由于封建礼教的阻挠,身为罪人的吴氏是不能被封为嫔妃的,于是宣宗皇帝将她安排在了一个紧贴宫墙的大宅院中,并时常临幸,终于,吴氏珠胎暗接,为宣宗生下了次子,取名朱祁钰,吴氏也因此被封为贤妃,但继续住在宫外。

宣宗病重,派人将朱祁钰母子召进宫,并托付自己的母后张太后,善待朱祁钰母子,托孤之后,一代明君架鹤西去,由于时逢皇帝的大丧,无人顾及吴氏母子的身世,他们就这样被大家接受了,张太后也并没有食言,不久就封朱祁钰为成王,并为他们母子修建了王府,供他们母子居住。本来可以平静地度过一生,但是土木堡的狼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先是奉命在御架亲征期间担任监国,后来由于英宗被俘,太子朱见深才两岁,国无长君,朱祁钰就被推上了前台,在张太后的受意下成王继承了皇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立英宗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

在朱祁钰担任监国的时候,就爆发了关于“南迁”的争论,翰林院侍讲徐呈根据天象的变化首先提出了南迁,并得到一些胆小的大臣的支持,但是由于祖宗的宗庙,陵寝都在北京,兵部侍郎于谦当即否决了他的提议,并得到了朱祁钰的支持,朱祁钰非常欣赏于谦的能力与魄力,于谦也很欣赏眼前这位年轻人的当机立断,两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产生了对对方的倾慕。紧接着发生的午门血案,更加深了两人的这种感情。

朱祁钰在位期间,许多被王振排挤的忠志之士得以重归庙堂,吏制为之一新,他升兵部侍郎于谦为兵部尚书组织京城保卫战。通州的粮食被抢运进京,京城以及京城周围的防御工事都被加固,于谦还亲自遍练了新军,并放出了石亨参加战斗。同时景泰帝下明诏,各边守将不得私自与也先接触,这样也先妄图利用英宗骗取明朝财物,城池的计划失败,于是气急败坏的也先率军铺天盖地向京城涌来。由于于谦战前准备非常充分,北京军民的空前团结,领兵将帅作战勇猛,终于在北京城外给瓦剌军以沉重打击,也先不得已退回草原,风雨飘摇的明政权终于在这一战之后稳定了下来。

由于连年的征战和瓦剌的劫掠,在加上内地的水患,全国灾区连连,饥民遍地,朱祁钰针对内忧外患的局面,采取了积极措施,巩固大明江山。政治上他广开言路,招贤纳士,清除阉党势力,稳定局面,重用于谦等贤臣,吏治为之一新。军事上,对于瓦剌的进攻趋势,采取抵抗到底的策略,在于谦等人的协助下,筹集粮草,厉兵秣马。重新组织新的戍军,于谦先从所剩的部队选拔10万名战士,并把他们组成五个团营,戍军的兵力增加了5万人,并被改组成10个团营。

在征募戍军的过程中于谦还彻底改组了京师卫戍部队的指挥机构。对戍军的控制权原来由贵族和宫廷宦官分掌;戍军中的每个营完全自主,分别受训,并各由它自己的战地将领统率。当来自各营的士兵必须共同作战时,这种情况在战场上会造成很大的混乱。在于谦计划的安排下,每个团营由一个战地将领统率,整个戍军由一名从将领中选出的战地统帅控制。对戍军的监督到那时为止只由宦官负责,这时扩大到京师的官僚集团。总之,他建立了统一的指挥,并且加强了京师武将监督戍军的作用,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之后瓦剌出现内讧,也先被杀,对明朝已经构不成威胁。

景泰帝在座稳帝位之后,犯了宋高宗的毛病,不愿迎接上皇回京,生怕会影响自己的地位,并因此与朝臣发生了一些龌龊之事。这时于谦站了出来,他保证上皇归来不会影响皇帝的位子,希望皇帝能遣使去迎接上皇,景泰帝终于被说服,但是他只是派出使者打探消息,并没有提出迎接。谁知派去的使臣杨善随机应变,不惜自己变卖家产贿赂也先的亲信们,竟将上皇迎回,生米煮成熟饭,景泰帝也只好接受了这个事实,但即便如此在迎接的礼仪上,景泰帝也减了又减,将英宗迎回了北京,并软禁在南内。在处理英宗回归的问题上,景泰帝表现的心胸过于狭窄,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污点。

英宗回归之后,景泰帝派人严加看管,果然如于谦所说英宗的回归,没有影响到景泰帝的帝位,但景泰帝并不满足,他不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儿子朱见济,能够取代英宗的太子朱见深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于是他一手导演了贿赂朝臣的闹剧。景泰帝授意太监去贿赂当时的重要大臣,希望他们在重建储君的问题上能站在自己这边,朝臣门不愿公开反对景泰帝,只好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这样,太子朱见深被废为沂王,景泰帝的亲子朱见济被立为太子。

谁知朱见济早夭,景泰帝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不过好在景泰帝还在壮年,子嗣的问题对他来讲还不用非常发愁。转眼已是八年,景泰帝突然得了重病,建储的问题又成了热点问题被摆上了朝堂,可众大臣的意见也并不统一,有的主张复立沂王朱见深,有的主张立襄王。突然内宫传来景泰帝病体好转的消息,于是众大臣准备第二天上朝与景泰帝商议,但是景泰帝由于大病初愈,第二天早上起床后不久就又睡着了,这一觉即改变了景泰帝的一生,也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命运,更改变了历史车轮的走向。众大臣决定在第二天上朝时进谏,请求皇帝早建储君,谁知就在这天夜里爆发了震惊华夏的“夺门之变”。

英宗复辟后,景泰帝在一个月后死去,以亲王礼葬在了北京西山,并取消了他的帝号,不许他葬入帝陵,而且废掉了他生前预营的陵墓。十三陵有个地方叫“景泰洼”,就是景泰帝为自己预营的陵墓,朱祁钰是以“王礼”安葬的,葬地在玉泉山北的金山口。英宗在石亨、徐有贞的唆使下,还把于谦、范广等一批正直的大臣都杀掉了。朱祁镇死后,朱祁钰又恢复了帝号,成化年间,建了景泰陵的碑亭,嘉靖二十—年将陵碑改建于陵门之外,陵碑上刻着“恭仁康定景皇帝之陵,”碑阴刻着清乾隆皇帝题写的碑文,文中提到了景泰帝被勒死的事,现景泰陵是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